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历史     
扁鹊见到蔡桓公。扁鹊说:“君有病。”蔡桓公笑道:“我有什么病?”扁鹊说:“病在腠理。”蔡桓公摇摇头:“开玩笑。”扁鹊说:“不及时医治恐怕病将加深。”蔡桓公正色说道:“我没病.你们做医生的就是爱治那些没病的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扁鹊默然离去。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韩非子》中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文章的大意是:扁鹊一见到蔡桓公,便直截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说得神乎其神,而蔡桓公根本不听,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体没有病,是医生的职业习惯让扁鹊喜欢用治没有病的人来邀功。以后每过十天,扁鹊都要来劝说蔡桓公一次,弄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是无济于事了,扁鹊见到蔡桓公就回头避开,后来还干脆逃走了。等到蔡桓公发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蔡桓公很快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3.
《扁鹊见蔡桓公》应该是各位读友非常熟悉的文章吧?文章想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而使事情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只怪他本人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当时蔡桓公也没有痛苦之感,他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相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没有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状,更没有尽力想办法说服桓公,只和仆人简单地说了几句,这是他疏忽了,还是胆小怕事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逃出秦国…  相似文献   

4.
传神·准确     
×××同学问:《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概括地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传神、准确。先说传神。全文写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会见,主要写扁鹊对桓公病情的判断。一见桓公,“立有见”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的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的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间接写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对桓公病情诊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扁鹊治病》。课文的大意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当他第一次见到国君蔡桓公时,便直接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告知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还会加重;而蔡桓公根本不听扁鹊之劝,认为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以后每过十来天,扁鹊都要来拜见蔡桓公并劝说一次.彝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无济于事.扁鹊干脆逃到秦国去了。等到蔡桓公感到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6.
历史     
1扁鹊见到蔡桓公。扁鹊说:“君有病。”蔡桓公笑道:“我有什么病?”扁鹊说:“病在腠理。”蔡桓公摇摇头:“开玩笑。”  相似文献   

7.
《扁鹊见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仅怪他本人吗?首先,扁鹊第一、二、三次见蔡桓公说清疾病后,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更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当时蔡桓公并未有痛苦之感,他又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轻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为何不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因,从而使蔡桓公相信,而他却只和仆人简单说明几句,这是他的疏忽还是另有其因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却逃出秦国,这更是…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蔡桓公作为“讳疾忌医”的反面教员形象,至今还对我们起着借鉴的作用。不过,我这里想谈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在蔡桓公由于讳疾忌医而自丧其身的错误里,有没有扁鹊的一部分责任呢?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之所以“讳疾”,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疾”。有些  相似文献   

10.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每每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赞叹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一眼看出人的病情;而认为蔡桓公是一位顽固不化的人,他因为讳疾忌医而送掉了性命,虽然可怜,也是活该!然而,我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对扁鹊的行为不那么欣赏。你想,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喜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人膏肓,无药可医。  相似文献   

12.
从蔡桓公拒医说起 名医扁鹊去看蔡桓公,冒然提出桓公有病的问题。桓公不以为然,申辩自己没有病。待到医家走后,他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桓公因为讳疾忌医,结果丧了命,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正>主要人物:蔡桓公、扁鹊、丞相、甲乙侍卫、甲乙西域使臣、宫女时间:春秋时期地点:蔡国蔡桓公的大殿画外音:很久很久以前,一场宴会彻底改变了蔡桓公的一生。(音乐起,宫女们随音乐翩翩起舞)蔡桓公:好了好了(恼怒状),整天都是这一套,偌大一个国家,就找不出什么新鲜玩意来了吗?(宫女退下)甲侍卫:(跑到蔡桓公面前)启禀大王,两位来自西域的使臣在殿外求见!蔡桓公:西域人?有意思,让他们进来吧!(西域  相似文献   

14.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记叙了战国名医扁鹊规劝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固执已见不听劝告,终于不治身亡的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其现实意义及蕴含的哲理警示着后人。关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教师参考用书》有这样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钟瑛 《语文知识》2003,(7):16-17
区分近义词,可以准确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试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则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疾”和“病”是近义词,但“疾”指较轻的病,所以第一次称“疾”,第二次才称“病”,用词非常精确,不能仅仅看成是为了  相似文献   

16.
姚建国 《中学文科》2009,(16):96-96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的是扁鹊为蔡国的君主桓公诊病,而桓公拒绝医治,最终导致身亡的故事。一般人总认为,蔡桓公讳疾致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根源和责任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这样轻率地下结论又似乎有欠公允,除了蔡桓公之外,难道扁鹊和蔡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  相似文献   

18.
扁鹊之误     
扁鹊之误西方谚语中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易经》里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然而,人们在读罢《韩非子·喻老篇》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之后,似乎早已统一好了口径,差不多众口一词地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以致使得这位“...  相似文献   

19.
周波 《班主任》2001,(10):47-47
韩非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蔡桓公因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而小病变大终至死亡的故事。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蔡桓公讳疾忌医导致死亡,实为自食其果,咎由自取,这确实不假。不过我以为在此事件中,名医扁鹊也有失误,也应该对这一事件负一定责任,他的失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0.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多少年来,几种版本的教材和教参总是联系“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来阐释故事的哲理,甚至认定该成语出自这则故事。这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为此,本文略作辨析。蔡桓公没有“讳疾”,也谈不止“忌医。“讳疾忌医”的意思是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从故事的内容看,蔡桓公在体痛之前,并不知有疾在身。尽管扁鹊屡次相劝,但他不痛不觉,不以为然,反以小人之心揣度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当其“体痛”时,始知有病,便立即“使人索扁鹊”,足见其求医之心切,并非“忌医”,“讳疾”。显然,从桓公的角度引申出“不能讳疾忌医”的道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