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现行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文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三:“诗中有18个‘自’字、19个‘相’字、5个‘见’字,请按照意思或用法分别作归类整理。”可见,“相”、“见”二字的意思和用法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相似文献   

3.
高语教材《鸿门宴》一文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字,课下未作解释。《教师教学用书》悔整个句子翻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其他参考资料均依此说。可见,资料编写者都认为这里的“谢”是“辞谢”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这里的“谢”应该是“道歉”、“谢罪”的意思。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4.
本根据《论衡》一书中“劣”字的用例,对《汉语大字典》解释该字三个方面的缺失进行了补正:一理解例勾欠准确;二、义项不全;三、例证过晚。  相似文献   

5.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7.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语出版社)选入了《木兰诗》一课,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句“云鬓”一词。编注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并注“鬓(bin),脸两侧靠近耳朵的头发。”对于后。笔认为是正确的.“鬓”泛指头发,在古诗中也很常见,如左思的《娇女诗》中“鬓发覆广额”中,就是这个意思。但“云鬓”为何解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历朝边塞军旅诗》(华夏出版社,2001,1月版更生选注1第84页注为“乌黑的头发”。二如出一辙。“云”字在这里似乎应该解释为“像乌云一样黑”或“乌黑”。“云”字和这两种解释联系起来,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8.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9.
朱引玉 《学语文》2006,(6):47-47
“半”这个字在唐诗中用得极为普遍,但这个字在唐诗中到底是什么含义?今人多以这个字的本义释之,以为是“一半”。如涂元渠的《高适岑参诗选注》对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释就是:“半死生:作战的士兵已死去一半,形容伤亡惨重。”再比如《唐诗鉴赏辞典》对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解释是:“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相似文献   

10.
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将“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中“之”字解释为“用在主谓结构当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因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句话是这么翻译的:“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就是一个主谓结构;二因为互联网上也多作这样的解释。经查阅,果如此。而凭本人的语感直觉,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于朋友前大发议论,称莺莺为尤物,而自己能够忍情,及时抽身,遂免遭祸患,并赚得“善补过者”的好名声.“尤物”一说,竟有如此大的魅力.翻开历史画卷,尤物论一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里,有它独特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并引起后人深深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对元稹<莺莺传>爱情悲剧的认识,学界一直采纳社会学分析方法,认为张生因婚得仕而对莺莺始乱终弃.遗撼的是这种结论带有较重的主观臆测成分,难以完全令人信服.从人物精神性格分析来看,崔张的爱情悲剧源于二人的性格差异,作品自始至终都在暗示张生的疑惑心理,以至于最终在疑惑中寻求突围与逃避.  相似文献   

13.
<莺莺传>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主张,其艺术价值不止成功塑造了莺莺形象,更反映在人物人格表现复杂性的描述、春秋笔法的运用、结构的创新探索和多种文学因素的整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7-21
《莺莺传》是唐代三大传奇中最受后世关注、争议最多的作品。当代学者关于《莺莺传》数千篇之多的研究论文探讨争议的最大热点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而无果。文章立足学界对《莺莺传》的研究现况,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张生对莺莺爱而离弃的根本原因当在于莺莺的身份问题;《莺莺传》是文人集体创作的成果;《莺莺传》塑造了爱情中一个生新奇绝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莺莺传》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关于悲剧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论者多着眼于社会因素而忽略文本中人物形象自身的特点。本文立足于文本自身,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把《莺莺传》放在产生它的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大背景上来考察。通过这样的研究,文章得出结论:《莺莺传》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者王实甫以写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对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刻画更为成功。《西厢记》自面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莺莺传》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莺莺传》研究较为冷寂,研究不够广泛、深入,方法单一,主要是鲁迅赞同的北宋王铚所谓“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观点,影响较大。后五十年,《莺莺传》研究热闹起来,研究的视野拓宽、方法多样,对《莺莺传》的创作时间、张生和崔莺莺的原型、崔张离异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激烈的争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21,(1):102-107
<正>"西厢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久远,崔莺莺与张生(君瑞)的恋情,也始终受到相当多的关注。尽管在其后,如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乃至影响最深远的王实甫《西厢记》,以如何赞叹艳羡且充满圆成之意的改编,替这段恋情谱写出才子佳人、佳偶天成的感人情节,但如果从其最早渊源的《莺莺传》看来,崔张的这段恋情却是以"悲剧"收场的,莺莺别嫁,张生发表了一段"红颜祸水"论,从此以后,各不相干,可却引发了近代学者无数的议论。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牡丹亭》作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不仅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崔莺莺与杜丽娘。这两个封建社会执着追求爱情幸福的大胆女子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她们都是封建营垒中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小姐,都对"情"情有独钟,以"情"反理,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以各自的斗争方式对抗封建专制。但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人物生活的环境不同,人物的反抗经历不同,崔莺莺与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内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西厢故事不论于雅于俗,堪称家喻户晓。莺莺赖简乃经典中的经典。既然邀请乃莺莺所发,为何事到临头却忽地翻脸赖简?西厢故事的三个主要文本——《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西厢记》(《王西厢》)在此情节的描写方面存在颇大差异。文章加以比较和分析,牵扯出三位作者的性情文心的不同,以及西厢故事日臻细腻成熟的描写技巧等各种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