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必定与时代的特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相关联。外国电影对当时民国时期的电影传播和宣传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国际性;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着民族主义在民国电影业有着深入的体现。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民众因素,都使得民国电影体现中西交融性。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西方文化艺术形式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从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角度来看,鲁迅的观影行为引领了当时都市新兴小资产阶级中的先锋群体的习性与趣味。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动,体现了鲁迅社会轨迹的变化。鲁迅的观影行为,不仅局限于"看电影",他还通过写作传播自己的电影趣味和价值观,特别是对左翼电影理论的翻译和对左翼电影的支持,彰显了鲁迅作为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的习性,也与上海活跃的文化市场所形成的知识分子场域相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大,数字技术被迅速吸纳到电影的制作中,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同时,也给电影艺术的长足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电影要在数字技术语境下寻求健康发展之路,必须处理好科技与艺术、学习他人长处与保持自身特色、电影艺术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电影是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特定情境、特有文化心态的独白与发言。转型期的中国不但经历着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的转化,也经历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转型期电影作为在这种特定场合发育成长的艺术必然以其特有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交的矛盾心态二同时,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显出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转型期艺术的渗入。在转型期电影中,对农业文明的礼赞与贬斥是一个表述的重心。随着工业文明日渐迫近的脚步,西方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也成为电影表述的另一个重心。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生代导演李玉的电影注重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再现和描摹;既有残酷青春、迷失心灵的呈示,更借助女性生存境遇的描摹,演绎恒久生命漂流的主题,并发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拍摄“主流艺术电影”的观念指导下,李玉电影在叙事上经历了从事件电影到情绪电影的改变,在影像风格上完成了从凝重单纯到悸动热烈再到安静压抑的变化,强烈的艺术气息贯穿了全部的创作。李玉电影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艺术的色彩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通过不懈地努力与探索,赋予了电影艺术历经从黑白到彩色的伟大变革,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电影艺术发展至今,色彩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和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色彩使电影艺术克服单调呆板的局限,更具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电影艺术表情达意、传递象征意蕴、创化内涵的基本元素,表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理趣。使得电影以一种再现艺术的美学品貌区别于其它姊妹艺术而具有独特魅力。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已把色彩美的创造推到了更加醒目的位置,色彩美更是现代电影艺术展现电影奇观基本而必须的手段,推动着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立体纵深方面发展。色彩美定会给未来电影艺术注入更加多姿多彩的新元素。  相似文献   

7.
对于刘别谦电影在中国早期影坛的影响,此前学术界更多关注其创作实践方面,即刘别谦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坛是怎样影响和促成了“中国刘别谦派”。其实,当时国人透过刘别谦影片,在借鉴其艺术创造的同时,还感悟和理解了刘别谦的电影观念。由此,国人认识到电影真实地描写社会人生而又具有人类普遍价值,才能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认识到喜剧电影通过男女婚恋视角、人物性格描写、幽默机智风格,揭示和婉讽社会现实的魅力;认识到导演在影片摄制中“作者”般的决定性作用,剧情分幕、形象塑造和演员表演是指导影片摄制的重要环节;认识到描绘、扩大和强调细节或小动作,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社会人生内涵的重要性及其艺术表现力。“刘别谦底艺术精神”这些内涵,对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建构和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战争电影是和新中国的成立、发展与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回眸上世纪半个多世纪中国战争电影所走过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从五六十年代的信念神话,到八九十年代的战争史诗,再到90年代中后期的战争传奇,中国战争电影始终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艺术构建。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受俄国十月革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相继流传到国内的各种“新思潮”的影响,中国思想界一度出现了普遍的“平民化”倾向,“平民”一词成为时髦。这一对期“平民”的概念到底包括哪些内容,至今尚没有人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是:“当时所谓平民、主要是指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这种说法大概是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段话引伸出来的。那段话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昕谓‘平民’实际上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段话的原意是说: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下层人民大多没受过学校教育,既不识字,更不能读书、看报。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有深入下层人民群众当中,这样,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就“只能限于”市民阶级知识分子一层。这是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所能达到的范围来说,与当时思想界流行的“平民”概念所指的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当时所谓的“平民”在多数场合与古来的“布衣百姓”含义是一致的,即是指社会下层人民。请看下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影事业也到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现如今电影艺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音乐元素,但是,由于音乐形式的不断革新,摇滚乐、流行音乐以及电子音乐等在电影艺术中占有着很大的比例,而古典音乐占有一小部分。所以,要想将古典音乐很好的运用到电影艺术中去,必须要及时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创新,不断提升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古典音乐和电影艺术的关系进行探究,并相应的分析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电影是一门容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青少年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它始终凝聚着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题材复杂,用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示了历史与现实,影响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体现了人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优秀电影无疑应该成为思品课教学的良好素材。一、电影引入课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商标、灵魂,它既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凝练性,又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魅力。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发展,影片的命名也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色。片名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片名语言由最初地追求艺术审美性走向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但是目前由于某些片商过份地追求商业利润而致使片名一味媚俗,这将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传奇》中的作品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其间中国电影也发展迅速,张爱玲在《传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大量借鉴了电影艺术手法,本试图谈谈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并从中领悟它与作的创作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电影是现代社会最普及、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短短九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已拥有了属于自身的艺术表现手段体系,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独立艺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越来越引起艺术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为了普及电影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促使中国电影更快地走向世界,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电影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开始逐步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文科课堂,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文科已开设了电影课。我校是从1985年开始在中文系陆续开设了“电影文学概论”,“电影艺术”等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前后,一般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困绕着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各俱其说,各行其是.其中“教育救国论”是一种颇有影响的救国方略.它随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其主要提倡者如:黄炎培、晏阳初、网行知、蔡元培、张伯警、陈独秀李大到、余家菊等)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有思想的植入,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思潮。这一思湖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特殊的社会环境。第一、五四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大变动的产物。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6.
电影属于二十一世纪的艺术这是人类梦想的。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的一家咖啡厅用投射的方法放映了12部(每部一分钟)影片之后,电影经历了从诞生到成长,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电影到向高科技进步的较为完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从1905年到1931年经历了筚路蓝缕的拓荒期之后,迎来了30年代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年轻的左翼电影艺术家们,勇敢地高扬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现实主义旗帜,难怪外国电影学家说:“新现实主义始于中国30年代电影。”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学习好莱坞的电影叙事与剪辑技术,借鉴苏联蒙太奇经验,他们作了极其可贵的探索与创造,拍摄了不少的经典名片:如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于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国电影第一部获奖作品;吴永刚编导的《神女》具有最初的现实主义风采,是中国默片的典范之作;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轰动一时;袁牧之编剧并主演的《桃李劫》,是中国有声电影划,时代的作品,由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是一部久享盛誉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奇葩……那时,还涌现出可与嘉宝、玛琳·黛德丽媲美的阮玲玉、天才的演员赵丹,以及“金嗓子”周璇、胡蝶等一代影星,他们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永远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在今天,回眸不仅仅只是为了重温,更是为了艺术未来的进步与希望。一编者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的草创时期,也是北京电影市场的重要发展时期.本文从当时新式电影院的营建、改造,电影放映、电影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影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描述20世纪20年代北京电影市场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对北京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影《百鸟朝凤》展现了唢呐与人、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多层关系,作为一部有深度的电影,它还是华夏子孙生命哲学的投影。电影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乡村社会礼俗的呈现,以唢呐这种古老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为载体,尤其是通过"百鸟朝凤"作为唢呐乐中经典的演奏,传达了中国人成孝敬、厚人伦、讲道德、重精神的生命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电影《百鸟朝凤》文化心理产生的原因,探讨在社会急遽发展变化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对不同生命形式内涵和生命境界的阐释,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第二,第五代导演的影像本体美学在中国影坛独辟蹊径,是对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一次重大革新;第三,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融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画面构图、光影、色彩,以及镜头运用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第四,在形象塑造上,第五代导演普遍经历了从写意到写人、从意象营造到人物刻画的转变过程,创造了一系列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和成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论谢飞电影的理想追求与诗意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飞电影是难得的中国作电影的典范,是艺术守望年代艺术理想的主观栖息地。他始终保持艺术个性,立足于理想的呼唤,以忧患、使命感和人精神造就电影艺术的诗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