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民族体育在四川省少数民族城镇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后文简称四川3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17个县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四川3州城镇民族传统体育的消费现状、活动形式、制约因素以及该地区人们对本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的态度等进行广泛社会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该地区群众体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服务广东少数民族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东清远市辖内2个民族县壮族瑶族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清远市2个民族县壮族瑶族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参与率、频率、动机、形式、项目选择及场所特征等六方面都有着极显著性差异,具有区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新疆塔吉克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塔吉克族居民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受地域、年龄、职业影响较大,参与项目多集中在骑马叼羊、民族舞蹈这些常在婚礼、民族节俗日上举行的项目,居民对当地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基本满意,而制约居民参与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建议:加强塔吉克族传统体育活动向外界的宣传报道力度,积极发展地方旅游业,使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业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并要处理好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新疆塔吉克族群众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塔吉克族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率较高,女性的参与率偏低;参与者以中青年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偏低;参加项目以赛马、摔跤、“跳跑”、攀竿等体育活动为主,群众参与意识较强;组织形式主要以节日自发组织为主,其次是政府组织;民族传统节日和喜庆节日是群众参与的主要时间;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较少。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新疆7个民族城市居民参加社区体育现状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提出新疆7个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和谐社区体育的发展对策,进而为构建和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的城市和谐社区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10500名新疆维、哈、蒙、柯、锡、塔、回7民族(简称“新疆7民族”)成年男、女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近1/3的人群因各种疾病而住院,病因尤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为最多。究其原因: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而且民族传统项目非常少,锻炼时间总体偏短。客观上与新疆7民族成人工作忙、家务重、无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等因素有关,主观上反映出对体育锻炼与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实证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新疆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现状并提出发展思路,力求寻找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界定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民族"一词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造成了对民族传统体育错误理解。很多人认为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简称,还有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两者合一,存在概念上的混淆。试图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和奥林匹克的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重新梳理,重塑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及特征、开发原则进行分析,阐述了“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体育扶助发展模式”、“民族体育发展模式”、“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了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3条运作方式,即建立体育健身网络、拓宽体育投入渠道和铸造体育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广西农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为切入点,对其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村社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引导农村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以民族节日为契机,举行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活动内容的节日盛会;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内容,建立农村社区文化社团等,以此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及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实地考察、专家访问及文献资料调研等研究方法 ,对广东省瑶族体育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整理 ,并对其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旨在发掘、整理瑶族传统体育资源 ,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传统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顾晓艳 《体育科学》2004,24(11):62-64
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其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水族传统体育活动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积累起来的。它与民族的心理、气质、经济、文化道德和社会发展有关,也与水族的生存环境、节日庆典、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结合在一起,鲜明地显示了农耕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努力保持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使其优秀的文化成分得以保持和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有悠久的历史。研究表明,从土家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和蕴涵的内容可以看出,土家族传统体育是在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逐步产生成熟起来的。土家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与这个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节日礼俗、信仰礼仪、军事战争、对外文化交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个勤劳勇敢、乐观浪漫、开放豁达的山地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同处祖国西南红水河流域的山城广西马山县的壮族与瑶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民族在运动风格、活动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和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差异。研究这种差异,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8):107-108,112
运用历史过程分析、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贵州台江苗族独木龙舟传统体育活动进行了研究,详述了该活动产生的民间历史文化背景及原生态表现形式。研究认为,苗族独木龙舟传统体育活动的产生与其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地区经济、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等多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它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就愈具有积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厦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为发展厦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应根据民众需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有关基础设施,积极引导和完善社区工作,创新传统体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延超  饶远 《体育科学》2006,26(11):41-48
同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与彝族,在相距并不遥远的地理空间内,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彝族为山地民族,火崇拜是其文化的核心观念因子,体育也被赋予浓厚的火文化特征:尚力、血祭、崇火;而傣族为河谷、坝区民族,其体育文化特征中又彰显水文化的民族情性:柔美、传情、崇水。如此,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便具有了典型的比较科学理论中提出的“可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仫佬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农业民族,其聚族而居,保持着浓厚的宗族血缘关系。仫佬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其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红水河流域仫佬族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其中具有健身、娱乐和教育性的活动内容,从而丰富其文化内涵,使之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魁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3):62-63,68
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显著特点作为切入点,论述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性的影响及发展状况。同时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只有立足自我,进一步整理和提取其精髓,才能应对全球化,为自身的发展找到一个有力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