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相关术语及概念的界定 1.教育科研成果 要讨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首先要理清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研究是过程,教育科研成果是研究的理论结晶,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研究和研究成果都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只有落实到教育实践才是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2.
郑国建 《科学教育》2004,10(5):50-5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标的制定,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也是教育教学中最关键的因素。重塑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唐健 《辅导员》2014,(4):47-48
学生是教育的基点,归零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所谓“归零教育”,即摒弃对学生分数、奖状等的过分推崇,返璞归真,注重学生的真、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一、健全“归零行动”组织,规范实施“归零教育”对人的“归零教育”,可以划分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教育是关于知识、技能、技术等的教育,是浅层次的教育。第二个层次的教育是深层次的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的教育,是关于精神、人生、灵魂等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营造一片天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只有为“人”的教育,充满人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片充满人性关爱的阳光灿烂的天宇,是我——一名班主任教师力求达到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5.
教育爱: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坚实基础,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以爱为核心,热爱教师职业是“教育爱”的前提,尊重理解学生是“教育爱”的基础,热情鼓励学生是“教育爱”的手段,关心爱护学生是“教育爱”的表现,严格要求学生是“教育爱”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山子 《师道》2012,(6):59-60
1 教育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业。做好教育,可以造福苍生,可以惠泽我们的子孙后代。然而,教育又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精细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有一颗真诚而平静的心,持之以恒对教育精雕细刻。做教育最忌的是急功近利、浮躁猛进。做教育需要有长远眼光,但下手时又得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在学校,事事处处皆关教育,换而言之。教育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比如,校园环境的布局,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虽有规律可循,但教育又不能循规蹈矩。教育重要的是要适应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应我们机械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党员是整个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也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要优化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创新教育方式,力争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形成教育制度,确保教育机制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8.
陈德发 《青海教育》2010,(11):47-4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师爱则是教育的原动力。这是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学生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应有的职业情感,因为爱与教育同在。  相似文献   

9.
开放教育思政课是开放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提升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落实开放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推进开放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开放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建设开放教育思政课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开放教育思政课资源建设,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动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司久胜 《教师》2011,(35):56-57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本文拟就两个案例来论述,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并进一步阐述几点实践做法。  相似文献   

11.
尹云 《吉林教育》2009,(6):90-90
1.用“爱心”打开心灵。爱胜过一切语言,涵括一切行为。它是教师自觉的人格修养,是教师职业崇高与神圣的核心。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丰富的,神奇的,独特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公平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公平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从教育发展实际出发,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精准聚焦教育公平在不同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和发展重心,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产业。以前教育理论界在教育本质大讨论中提出的许多命题如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正确的,只不过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特别强调教育的不同属性而已。今天,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的经济功能日趋凸现的情况下,我们尤为强调教育的产业属性。强调教育是产业,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一、教育产业具有特殊性我们承认教育是产业,并不是说教育和一般产业完全一样,没有区别,事实上,不论是从生产的目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4.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指针。  相似文献   

15.
王广学 《中国德育》2012,(19):49-51
人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这段话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它给今天校长的启示是: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敢为人先,重视德育,创建教育教学特色,娴熟地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本校特有的“牛长点”上找到亮点,进而去粗取精,棋先一着,走在教育发展的前列: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具体要求。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B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性,也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创造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并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其演进的轨迹可分为五个时期。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总趋势。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素质教育也要依托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不能替代创造教育,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不悖。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方法很多,关键是开展创造教育。开展创造教育,必须依托创造性的环境、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育税是指国家为了弥补教育资金的严重不足,保证政府有足够的资金完善公共教育系统,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教育事业而开设的一种独立的税种。由于教育性质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税不同于一般税种和行政性收费,内含了公益性、平衡性、保护性本质,其中公益性本质是教育税课税权的来源,平衡性本质是教育税实现立法意图的手段,保护性本质是教育税追求的目标。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教育税与相关概念的本质区别,教育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教育税基本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学农 《江苏教育》2023,(34):14-19
班华先生在晚年梳理总结了自己的17条教育信念。他的教育信念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反映出他是一位求诸自身的、“自觉”的教育思想者,是整体性、发展性的教育思想者,是面向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创新思想者,是一位正直的、批判的教育思想者。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的三项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发挥创新功能、适应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高等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应当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出发,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其中包括创新教育目标设计、创新教育内容设计以及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等。 一、创新教育目标设计 1.创新教育目标设计原则 创新教育,无论作为现代教育思想还是作为教育改革实践,都应当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