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育和能力,同时采用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他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这个思想主要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力图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采取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这是一种既具有中国特征,又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创造教育.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我国近现代“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开辟者、先行者。他的思想主要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培育具有集体精神的“真善美的活人”为目标;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主张解放、培养并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这是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新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思想领域的一笔珍贵遗产。今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认真挖掘、整理、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强调教学做合一。同时采用启发、主动、手脑并用的原则和方法实施创造教育。回顾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采用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这种思想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教育理论发展的新趋势相吻合.回顾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崇尚创造精神,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创造教育思想。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育和能力;同时采用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们知道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教育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让我们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课堂。课堂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感于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笔者认为:一、区别对待“画”举手发言、不做小动作是课堂中的常规;学生不举手就发言,或涂涂画画等都被视为违反课堂纪律。笔者认为,学生在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园以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思想为理论根基,在如何创设宽松开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始终是以其大教育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创造目的,以教育科学的“行”与“知”的哲学关系立意,以办学之“行”的实践为基础,以改造“教育组织”的探索为重要前提的。他的毕生之管理经验,又是以其创造性的、全面而细致地“做”见于《全集》的。他的“创造教育”的先进思想和实践经验,最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隗鹏  卢华清 《山东教育》2014,(5):F0002-F0002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影响了一代代教育人。近年来,诸城市府前街小学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教育理念,立足学校实际,在生命、生长、生态、生机四大要义上深入领会生活教育,在文化、课堂、课程、队伍四个领域深入实施行知教育,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让师生展现出生命成长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建构个体身份认同、应对市场扁平分工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发力点,培养发展全球能力为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改革提供了另一视角。全球能力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过程表明,与聚焦全球竞争的“技能说”不同,以致力全球共生为目标的“理解说”是与全球能力理念最为相近的“中国式”阐释。面向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以“全球竞争”与“全球共生”之互嵌替代任意一方的指引,联合“知、行、意、情”在特定系统中建立起全球能力培养发展的动态情景框架,为释放全球能力对国家乃至世界向好发展的价值创造了可能,也为重新思量全球化人才培养改革探寻到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新课程理论的推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愈来愈受到当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谈起创造,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如何才能培养出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通过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分析出了妨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把“六大解放”看作是培植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陶先生的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着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读大学时,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故改名为“陶知行”。43岁时,由于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而又改名为“陶行知”。陶先生的改名,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转变。他曾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又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些精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幼儿教育提出了“六大解放”,旨在尽可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创造的幼儿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要在幼儿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幼儿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根据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依托不同的音乐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提升幼儿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氵睿,早年信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遂改名为“行知”。陶行知,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1986年,江泽...  相似文献   

17.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这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传世名言。多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使我们获得了珍贵无比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新知。通过对这些经验、知识的总结和推广,又使我们一步一步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领域中不断获得升华和自由。由国家级著名教育专业刊物《中国教育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健康杯”优秀科研成果评选集稿工作,为我们展示个人研究水准、提高研究水平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平台。我区从2002年3月开始就连续参加了三届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特别是去年参加的第三届…  相似文献   

18.
<正>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原则之一:"解放儿童创造力",在当今实施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一、营造让幼儿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1.物质环境的营造人的感官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或沟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美术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或者生活  相似文献   

19.
对于陶行知哲学认识论问题,历来存在着唯心与唯物的争论。本文以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追溯陶行知思想发展的轨迹,提出陶行知的哲学认识论有其独自的发展逻辑,应分为四个阶段加以概括:1、“知是行之始”;2、“行是知之始”;3、“行知行”;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文章最后提出,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陶行知哲学认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正确把握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被列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育研究表明:知、情、行是进行爱国教育的一个完整过程,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以这样说,“知”是培养的基础,“行”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只有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统一和谐发展。一、晓之以理——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当前,有的人认为“爱国”没有什么可讲,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口号,没有实质性内容,喊过即逝;有的人认为“爱国”是道德高尚的人提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