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鲍艳 《现代语文》2009,(3):34-35
基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职教课程观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语文课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形成适合其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语文能力是学生对其言语活动过程起稳定调节作用的一种心理特性。语文能力的这种稳定调节作用是以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通过对语文知识技能的迁移、概括化和系统化,可以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传统的语文知识传授之外,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训练。中职语文技能训练模块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核心,将语文技能分为听说模块和读写模块,同时整合教师资源,实施分块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戴恒 《职教论坛》2001,(7):27-27
一、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教师掌握必要的职业能力,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是知识经验的传授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文明继承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书育人,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先进的专业理论和必要的技能、技巧,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文化越深厚、专业知识越丰富、职业技能越过硬,它就越能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讲授的知识、内容更形象、丰富,传授的技能更实用、扎实。2.提高职业能力是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教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不能把语文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学生主体”的原则,注重技能的训练、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中,逐渐养成了一些好习惯,进而能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中学生物学新大纲规定。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规定,在教学中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从生物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实际出发,对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发展、提高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注重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实际出发,新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规定,在教学中,在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掌握知识是发展思维的必要前提,理论思维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的增加与智力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始终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提高智力水平,解决终身学习问题。 教师传授知识同时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把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9.
一、把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相似文献   

10.
阵颖智 《学语文》2006,(2):20-20,19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核心。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把获取知识的金钥匙.交给学生。使其终身受益。《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里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1.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首要任务,它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备课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三个要求:备知识、技能;备学生心理;更重视备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这样在教知识的同时也教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所作的初步尝试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谈高职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教师的教法支配着学生的学法,科学的教法能有力地促进科学的学法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要从科学体系出发,又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既要考虑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又要考虑给学生以认识和发现科学原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大致分为这样三级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语文的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接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就是培养能力,掌握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把实践观念引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技能,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可以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而且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依赖教师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外。还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上,以适应职后教育的需要。而对于以自学为主的函授教学来说。特别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更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有安排地向能力培养方面去引导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样悦.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并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讲授,而是在于如N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本着上述想法。根据成人教育特点——成人性、业余性、示范性。近儿年来.我在微积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有儿点粗浅的体会,请干批评指正。 一、前后联系,加深拓宽掌握知识,促进思维的纵向发展 智力发展水平是与掌握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若离开了知识与技能,就无法发展智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地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刘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知识越丰富越扎实,越能为创造打下深厚的基础。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语文是一种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过去的语文老师只看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四个基本能力。“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说话艺术的欣赏水平,不仅只是眼下语文课的任务,更是学生步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后续推动力。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日益重视语言运用,新增了口语交际内容。《触龙说赵太后》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语用学方面的教学,发掘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这样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晶 《文教资料》2009,(11):109-111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体会、抽象概念,以及鲜活的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又能教会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同时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培养学生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把教给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解开文章结构的密码,引导他们探寻文本语言表达的密码,掌握读写结合的实践密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要落实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突出工具性,把语文课扎扎实实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一、明确训练的含义语言训练课不同于语言练习课。练习是指教师出题目或演示一种动作,由学生反复学习,多次操作,掌握某项知识或形成某种技能技巧。语文课也有练习课型。语文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