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俗生活对曲艺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关系是天然融合的。民俗生活促成了曲艺的不同曲种和风格;曲艺依赖于民俗生活,反映民俗生活;民俗生活蕴涵着民众的心理需要,体现着民众的道德行为;曲艺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行为对民众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淮保 《儿童音乐》2013,(12):67-6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属于传统口头文学组成部分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民间诗律学是民间文艺学、歌谣学、文艺学、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艺家、诗人、歌词歌剧戏曲曲艺作家们共同关心与合力建设的一门学科。我国现今正处于开展民间诗律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民间诗体学的黄金时期。正在编纂与陆续出版的十套艺术集成志书中的《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动员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到地州县市乡镇村寨进行空前巨大规模的普查,采集到大量的民歌歌词、曲谱及有关历史、民俗、演唱情况的材料。加上戏剧志、曲艺志、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舞蹈五种集成志书所采集到的大量戏曲曲艺唱词与…  相似文献   

4.
地名的文化内涵——临猗地名折射出的文化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又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社会文化心态、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特征。文章拟从语言学、社会文化心态、历史文化及地形地貌等方面简要分析临猗地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绝大多数学体学家对本的阐释模式是:选择或说寻找语言特征来证实自己对本意义的假设。这种模式可简写为模式1:学意义(寻找)语言特征。也有少数体学家的阐释模式恰恰相反:先描写语言特征,然后才进行本阐释。这种模式可简写为模式2;语言特征(寻找)学意义。大家一般推崇前一种模式而驳斥后一种,信为模式2远不如模式1客观。本则认为,语言和意义是共生的,独特的语言特征表达了独特的学意义,因此,模式2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不可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6.
方言语汇属于语言民俗,语言民俗体现民俗文化,文章通过辑录《龙泉号军烟云录》文本语境中的地名词语,考释了文本中地域名词的结构、词义和语用,分析了地名词语涵盖的民俗文化特征、词语构词理据,对深入了解语言民俗及其文化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语言的表现性作为学作品不可忽视的审美因素之一,它与语言符号性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审美特征主要在于语言符号能指的直沉性和语言结构秩序的建构性,前通过语言表象给人以审美直觉;后通过对语言意象的整合以及对语言的选择与组合,形成“有意味的形式”,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余昱 《学科教育》2004,(6):15-18
语读写资源开发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具有三个特征:学校语习得的语言是书面学语言系统;语言的发展具有层级性;学生在语言使用中创造语言。为此,从学生语言发展的层面上开发读写资源必须精心挑选读本;注重语言习得环境的营造;关注对学生语言发展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维吾尔族民间口头文学进行了初步梳理,分析了维吾尔族口承语言民俗网络中的三 种民俗模式:流行式,即伊斯兰民俗文化模式的确立和不断强化;遗式,即维吾尔人中远古民俗文化 模式的民间传承,废式,即佛教、摩尼教等宗教民俗模式的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10.
本试图对中国古代学的研究方法诸如本研究的方法(鉴赏法),考证的方法.田野考察法和民俗调查的方法,学语言研究的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等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曲艺是南阳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受现代传媒的影响,南阳曲艺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南阳曲艺的历史及发展、南阳现存曲艺形式的分类,分析了南阳曲艺的现状,提出了关于传承和发展南阳曲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演员身份、表演手段、文学手法、审美效果等方面分析戏曲和曲艺两种艺术类型在美学特征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对它们的理性认识,为戏曲和曲艺的创作、表演、审美等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大调曲《李豁子离婚》是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曲艺经典。它在公正对待女主人公的祈求、张扬新的婚姻规范的同时,对丑陋的男主人公寄予诚挚的人文关怀,呼应了人的道德本源的"仁"和"义",触及了受众对人格价值的自觉评判和对弱势的倾向性与恻隐之心。它以真情实感表现真实的生活,用鲜活生动、雅俗共赏的语言、曲调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示出民族民间艺术浓郁的根源性色彩。  相似文献   

14.
民俗语汇是语言中反映民风民俗、体现地区特色和风貌的词语的总和。文章根据贵州省毕节市观音桥辖区前期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语言材料,选取其中的民俗语汇作为研究对象,拟从它们内部的构成及其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探寻其中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15.
渝东南苗族在苗族这支庞大的民族队伍中随着部落的迁移,与其当地的民族杂居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风俗,其民歌也在这样的民风中得以发扬光大。经过这样多年的变迁和与多民族的相互渗透。渝东南苗族民间歌曲至今能保留该民族特色的原因,可从其民俗方面得到解释。民族通婚习俗和民族语言是苗歌保持民族特色的直接原因。苗族民族文化中现在仍保留民族特点的主要是民俗文化要素,其中最能突出表现苗族民俗的主要是民歌、婚丧、语言三项。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散文化特点及其单纯洁净的语言风格,与其思想意识和审美取向的民间性具有深刻的联系。汪曾祺的叙述方式、语言特色与其思想内含的民间性是互为表里、谐调一致的。正是这种内容和形式的民间统一,使其小说创作不仅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徽州民歌是诞生于徽州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民歌的形式很大程度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此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乃至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体现出十分独特的特点。文章针对徽州民歌的腔韵进行研究,从而探究徽州民歌腔韵特色。  相似文献   

18.
衬词作为民歌语言的一部分,加强了歌词语言的民间性、地方性,增强了音乐语言的表现性。昭通汉族民歌衬词的特点体现了这两方面的内涵。在歌曲创作中,恰当地运用衬词,会使作品的色彩大增。  相似文献   

19.
河南曲艺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从具有深远影响的北宋说唱艺术典范诸宫调,到现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都在中国曲艺史上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河南曲艺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少、社会传播机制不畅等问题。针对河南曲艺传承的这些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在梳理影响曲艺传承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出河南曲艺生态链的应然模型。河南曲艺发展应该回归曲艺本体,注重培养曲艺创作者、研究者和传承人,改善传播机制,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曲艺生态链各要素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20.
民俗含有民俗心理、民俗语言和民俗行为三大要素。民俗信仰构成是民俗语言聚核的基础;谐音联想是民俗语言的内核;歇后转义形成民俗语言的各种特性;整合与调节是民俗语言的基本作用。掌握民俗语言聚核的基本规律,发挥民俗语言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