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刊讯继出版学术专著《精神分析与西方现代传记》之后,赵山奎博士的新著《传记视野与文学解读》,2012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23万余字,除引言外,分为传记诗学与西方传统、自我意识与近代中国自传、卡夫卡与他的书、文学里的人生故事等四章。着重从“传记/人生”角度考察传记一文学问题,论述范围宽广,层面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双重展示的方式不妨名之曰:“传记-文学解释学”。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构成了20世纪西方传记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也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记的现代化与精神分析的介入密不可分,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传记实践推动了传记的现代化进程。精神分析开辟了现代传记叙事的新领域、新角度,并将一系列重要的传记理论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多年没有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文学作品了,其主要原因: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过于揭露人心底的某些隐秘而多受世人垢病,用之须慎;二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适合的领域,不是任何一篇(部)文学作品都能用上精神分析学方法,不能无“的”放“矢”。但是,在近期读了网友“绎动天涯0”于2008年2月26日发贴到“槐荫文学”中的新作《与春天有约》之后,  相似文献   

4.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二者的研究是根本相反的:皮亚杰研究认知,特别是要揭示认知结构(“图式”)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研究情感,特别是要表明意识思维产生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情结。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在弗洛伊德和皮亚杰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在当代教科书中,皮亚杰的理论常常被看作似乎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替换物”。笔者不同意这两种看法。本文旨在于论证。皮亚杰既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很大影响,同时又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集中体现在皮亚杰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发生学转换”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纳博科夫的圈套”概念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纳博科夫“诙谐模仿”的创作方法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纳博科夫正是通过对弗洛伊德文本的诙谐模仿,特别是在“伊底帕斯情结”、“性象征”、“力比多”和“自由联想”(“原始场景”)方面的杰出运用,从而圆满地实现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学批判。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精神分析文论在当代大陆的翻译传播情况,分为精神分析理论著作、精神分析学家生平传记和介绍评述著作三部分,考察对象包括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拉康等从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到后现代精神分析,既包括精神分析学家的经典理论著作,也包括研究者对之所作的介绍评述.精神分析在新时期的巨大影响得益于翻译传播的实绩.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与传记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篇短文里,作者威廉·舒尔兹博士(WilliamToddSchultz)介绍了弗洛伊德对西方现代传记与自传多方面的影响,涉及到许多传记理论热点问题,比如精神分析与传记的关系、传记的自传性、后现代的自我观念以及理论的自传性等问题,颇值得一读。这篇短文最早出现在《传记写作百科全书》(MargarettaJollyed.,TheEncyclopediaofLifeWriting,FitzroyDearbornPublishers,London,Chicago2001)。原题为:"FreudandLifeWriting"。译自舒尔兹的个人网站:http://www.psychobiography.com/articles/freud.html。威廉·舒尔兹,心理学博士,男,现为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PacificUniversity)心理学系副教授,是当代非常活跃的心理传记家与理论家。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医学领域跨向宗教、文学等众多领域,是由于该理论所研究的核心是“人”这一众多领域所不可或缺的主题,而文学更显出“人”的参与密度。唯美思潮与精神分析有着同样的历史渊源,因此两种理论会有许多相融之处,但他们在表达同一思想时又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角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体现在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同时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学说。20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诸如梦境、性灵、性本能等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从而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隽永的文艺审美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年没有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文学作品了,其主要原因: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过于揭露人心底的某些隐秘而多受世人垢病,用之须慎;二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适合的领域,不是任何一篇(部)文学作品都能用上精神分析学方法,不能无"的"放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当代西方理论界争议较大的学说之一。争议的主要分歧在于精神分析学说的臆测性和科学性。作者认为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性和弗洛伊德积累材料、解释材料的方式有关,深入分析弗洛伊德积累材料、解释材料的方式有助于科学地评价精神分析学说。因此,本文试图论述弗洛伊德解释癔病、梦与日常生活失误行为、文学艺术的三种不同方式,从而对精神分析学说这三个领域的内容的科学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五四”以来受外国文学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其小说中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富于幻想的语言,将精神分析学说发挥极致,构筑了一个与同时代作品互补的异彩纷呈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是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十分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儿童人格形成与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与划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伊底”)。在这里,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与一般理解的性有所...  相似文献   

15.
针对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是弗洛姆思想两大资源这个既有结论.分析了弗洛姆思想从个体的精神分析向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的转变过程,理顺了弗洛姆学说形成的动态轨迹,从而揭示了弗洛姆广泛借鉴包括母权论、伦理学在内的诸多学说,并非纯然是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弗洛姆学说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母权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修正个体的精神分析学说,且与弗洛伊德学说渐行渐远,从而形成自己富于特点的“分析的社会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当时主要是一种医疗技术,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不但被心理学界的主流所拒绝,而且也被他的主要弟子们和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们所否定。西方和中国的权威研究人士认为精神分析对意识流学只有潜在的影响。“意识流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虚假命题。  相似文献   

18.
陈武 《安顺学院学报》2012,(4):74-75,136
《深度心灵奥秘的探索》是我国近年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研究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它不仅述评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42部(篇)重要著作和134个术语,还对其在世界范围、尤其对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影响以及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进行了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流派至今一百余年,其理论深奥复杂、难以理解,概念界定也比较模糊。“无意识”概念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和基石,也是学习精神分析的关键,但学习者较难把握。文章探讨了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从最早的受抑观念论到受抑无意识论再到无须压抑的无意识论,再认识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发展历程,对学习和掌握精神分析理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