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研究传统社会中作为达至和谐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以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研究传统社会中作为达至和谐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以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无讼"、"息讼"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其深厚历史根源。在麻城民间家训中大量存在"戒讼"、"息讼"等条款,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不仅有其历史意义,对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文化内容庞杂,但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并形成其特有的"无讼"价值选择.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厘清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谐理念及价值选择的价值性,对当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进程中,有必要对当代诉讼制度进行价值反思,从传统法文化和谐理念及价值选择的"否定之否定"中,寻求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其产生是儒家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相契舍的结果。“无讼”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影响深远。我们应以一种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来对传统的“无讼”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探究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无讼”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高度概括,“无讼”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根源。“无讼”思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价值观上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的价值取向。无讼价值观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经济社会政治基础。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树立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以无讼为价值取向,并认为传统中国在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种价值取向。其实,官府推崇无讼其中还有务实性因素,即害怕司法给百姓带来"讼累"。司法本来是官府提供给百姓的救济渠道,但这种渠道反而给百姓带来伤害,此所谓"司法的伤害功能"。正是由于这种伤害性结构的存在,官府在司法上不得不保持一种谦抑的姿态,对于可以不管的案件,尽量推给民间解决,以减少对于百姓的伤害和社会秩序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延续几千年的“无讼”法律传统。“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就“无讼”、“忠诉”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影响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10.
高文胜 《华章》2007,(12):82-8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合""和谐"思想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适应我国的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运用"和合"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和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所谓"和合",指和谐、和平、祥和、结合、融合、合作等.和合文化的精髓或价值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和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种法治社会。法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要素——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建设所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取向就是社会和谐。因此,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根本属性的法治,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法治与"人治"相对,以法制为前提,内涵"良法",其含义表现为"八个统一"。法治的和谐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正向层面的"确立"功能和"整合"功能以导引和谐;反向层面的"预防"功能、"控制"功能和"恢复"功能以消除不和谐。两个层面五种功能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整体。  相似文献   

13.
从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目标的历史演进出发,明确提出《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而“提高法律素质”是其根本目标,并简要概述了实现《法律基础》教育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政治是维系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手段,民主发展与法治完善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社会是否实现民主与法治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扩大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方式,良法之治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主发展与法治完善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法治与道德各自的特性及其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法治的“硬”约束,更离不开道德的“软”实力的调节。只有把这种“刀”与“菊”的各自优势相结合,才能建立一个既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又具“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当前,应当首先培育全民的法治理念,创设完备的法律制度,为正在构建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共识,现代行政法服务于和谐社会,因而将和谐价值贯穿于行政法运行的全过程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提出行政法的和谐价值的社会背景,然后解构行政法的和谐价值的内涵,最后提出实现行政法和谐价值的途径,以期对建构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依靠现代化的法律观念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来协调社会主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相对完整的法治理论,其法治理论涵盖了法治的内涵、实施法治的根据与法治的具体实施手段等内容,成为西方法治理论的主要历史渊源。以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为背景,结合当前的和谐社会理论,阐释当代我国法治的理念及其构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需要法治机制,法律思维对于法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在成人教育中要引进法律思维的内容,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