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旧石器时代,东江为远古人类由西向东扩展的重要通道;夏商周时代,它成了岭南特色的区域考古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交汇点;秦汉时代,则成为秦汉政权经略岭南的中心区和大后方。通过对东江在岭南古史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索,可帮助我们加深对东江文化的形成背景、内容、特质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区划建制促成东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最初交流、融合;"循州"和"惠州"州、府行政建制,则对隋唐和两宋时期东江文化的不断深化产生重要影响;明清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建制的稳定性,制约和影响着东江文化开放、包容、创新性特征的基本形成;民国初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建制的多样化,影响到东江文化新内涵的产生形成。  相似文献   

3.
根据移民与族群及其文化形成的相互关系,阐述东江客家文化是历次中原移民南下,与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秦代进军岭南,东江作为首途之区,产生客家先民;东晋南朝移民,孕育了客家文化;宋元移民高潮,以主客户比例变化,共同经济模式和共同心理素质,以及客家方言的形成等为标志,显示东江客家及其文化个性定型成熟,与梅江客家一起出现在岭南文化版图上。  相似文献   

4.
从商周时代起,岭南地区的南越文化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秦汉统一岭南以后更为强烈。中原汉文化的传入,加快了南越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密切了中原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在中原文化的推动下,南越也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5.
秦汉之际对岭南地区的开发 ,赵佗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和辑百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弥合了汉越之间的民族伤痕 ;他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入岭南 ,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和汉越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赵佗经略岭南的经验 ,后世帝王在处理民族矛盾和协调民族关系时 ,也多所采纳。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中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在岭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对岭南农业的开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的大统一、汉越两个民族的大融合、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传入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岭南的逐步确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了岭南农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7.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相距遥远,有山河阻隔,但自古以来两地就有着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分史前三代、春秋战国和秦汉三个时期,考述岭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状况,发现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掘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秦汉时期岭南诸越族的族源、人口以及地区分布、迁徙海南岛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诸越族之南越、西瓯、骆越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由于中央王朝鼓励对边区进行移民,大批中原及内地人到达岭南,他们和岭南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勤劳的双手,艰苦的劳动,共同开发了岭南,为岭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掘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秦汉时期岭南诸越族的族源、人口以及地区分布、迁徙海南岛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诸越族之南越、西瓯、骆越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11.
东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既包含有客家文化要质,又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具有东江特定区域性文化特色。特定地缘因素、人缘因素和文化传统多元化因素,规约着东江文化的来源与流变;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东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中原移民对岭南的开发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由于中央王朝鼓励对边区进行移民,大批中原及内地人到达岭南,他们和岭南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勤劳的双手,艰苦的劳动,共同开发了岭南,为岭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梧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的西江、桂江、浔江三江汇合处。它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近2200年历史的岭南古城。从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后,就开始奠定了梧州在岭南的重要经济地位。此后梧州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广西经济发展较早的城市,是广西最早的商城之一。文章根据史籍和考古资料,对秦汉时代的梧州经济发展状况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我国秦汉时代的服饰与服饰制度的演变分析出发,不仅揭示了秦汉时期服饰及其服饰制度的特点,更剖析了秦汉时代社会思想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相互烘托、相互支持、相互印证作用,并阐明了秦汉时代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考古学和文献资料,复原东周秦汉时期岭南与海外和中原内地进行物资交换的历史实际,表明当时岭南人已具浓烈的商业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又与接受当时中原内地的文化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我国秦汉时代的服饰与服饰制度的演变分析出发,不仅揭示了秦汉时期服饰及其服饰制度的特点,更剖析了秦汉时代社会思想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相互烘托、相互支持、相互印证作用,并阐明了秦汉时代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早在神话时代,岭南已入中原文明的视野与文化版图。《山海经》时代中原文化外向波散岭南。舜帝南巡足迹岭南,岭南大地已开始接受中原文明之教化,岭南南越民族亦开始投入华夏民族之怀抱。随着中原汉人的南徙,盘古文化与盘瓠文化在岭南相遇并共存相融,岭南的人口成分及文化内涵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了岭南南越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及岭南南越民族的汉化进程,其结果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繁荣壮大。  相似文献   

18.
东起大庾岭,逶迤向西,直迄越城岭的南岭(又称五岭)山脉,横断南北,成为岭南和岭北地区古代交通的天然阻障。然而,远在三代时期,五岭南北之间的经济交往就开始了。周公摄政六年,岭南的越裳国就以“三象重泽而献白雉”于周室。(郑樵《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广西的骆越人也曾献“大竹”、“翡翠”给周成王。《逸周书·成周之会》)“越骆之菌”(竹笋)、越蓆亦早巳饮誉中原。当时,五岭南北两地人民想必已借助五岭山脉之山隘小路互为交往了。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把沟通五岭南北交通视为加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的纽带,并构筑穿越五岭山脉的交通道路的时代,当始于秦汉开发岭南时期。本文试就秦汉时期五岭南北的水陆交通要道略作举要,以待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19.
东江文化是"兼容"即"杂合"文化演变的结果。针对有的学者提出"杂合"有可能"发展为粗野、狭隘"而"缺少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文章论析了东江文化经历过"兼容"和"杂合"之后,最关键的是实现其文化创新。"杂合"即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最终获得创新,从而形成了东江文化的基本内涵:东江人开拓进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东江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风俗习惯、服饰、饮食、居住、礼仪等具有东江区域特性的社会生活要素。  相似文献   

20.
墨家学派在秦汉时代走向衰微 ,但是墨学精神并未灭绝。一方面 ,墨学对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仍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 ,墨学成为中国学术演变的知识基础 ,融合到其他思想系统中去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秦诸子思想在秦汉时期的演进主要围绕四条主线 :儒、道、法、杂四家 ,墨学对这四家思想发展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并主要依附道教而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