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残疾学生的社会化奠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实践能力是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再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主要指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是包括特教学校在内的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造成残疾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残疾学生生理上的不同程度的缺陷,使残疾学生身心尤其是智力和心理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实践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来应用到我们的实践活动中。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且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因此,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动力,并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应用到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是社会对新时期人才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做了简要的分析,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实践能力是将主观思想借助一定手段转化为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学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树立实践意识,激发实践兴趣,养成实践习惯,形成实践能力,这类实践活动,主要有知识应用类实践活动,问题探究类实践活动,展示自我实践活动和社会实验活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到实际社会环境中认识问题,运用自身知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社会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四个子能力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与功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有:社会体验与知识应用的实践统一,实现理性批判和参与建设的实践统一,实现社会服务与自我发展的实践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社会需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唯一的途径是多参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时代的到来,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掌握了具体知识的会计人才,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会计人才,并依此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技能优势,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更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  相似文献   

7.
论法学实践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知识应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当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学知识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既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又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使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极具重要意义的环节。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要求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调研,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并不乐观,其现状与教育的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现就劳动实践场所(基地)建设的有关问题试以探究。  相似文献   

9.
经管系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包括能力和实践两个方面。能力主要是在学校中锻炼成长,包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力、掌握广博且专深的知识。实践主要是到社会中提升自我。投身到适宜成才的环境中。将社会实践与书本知识充分结合,不断加深知识.并正确识认自己的才能。以便充分发挥才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文占存 《青海教育》2003,(10):53-53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动手、动嘴、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前,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新时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1.
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创  刘红英 《教书育人》2006,(10):41-42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l陛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其设置与实施是高校教学改革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践出真知、综合就是创造,充分反映出综合实践对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面对知识爆炸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知识获取能力、研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国家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小学社会课是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知识和社会实践基础技能的一门学科,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和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是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宋建明 《江西教育》2003,(17):22-22
江西教育2003年第17期初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增设“实践活动”这一内容。社会调查是实践活动一种重要形式,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验证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呢?现以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应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课题研究,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来。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小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力求从“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的发展。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能力是主体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是人的实践能力的典型表现。创新能力分为个体、组织、国家的创新能力,是由知识创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活动要素能力、主体素质能力构成的能力。创新能力是随着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而进化的,受到社会体制、经济等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搞好实践性教学促进知识能力转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实践是知识与能力互相转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作者身体力行,开展社会实践性案例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多种科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案例教学法渊源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这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单一的案例教学法无法提高学生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影响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和社会学知识的学习;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针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对象,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达到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