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读者问     
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朱明银同志来信说:统编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8》,将“土”字篆写成“(?)”形,有误。朱同志引证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列“土”字篆写均为“(?)”。说文解字“土”字篆文的两横齐长“=”,象地之下,地之中之形;段玉裁将许慎的“地之下”校正为“地之上”。课本的篆写和“上”字的篆写相混了。  相似文献   

2.
一、辨析正误,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豢”字按笔画查“13”画,按拼音查“h”,按部首查“(?)”部;“恭”字按笔画查“10”画,按拼音查“g”,按部首应查“艹”部。( ) 2.《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  相似文献   

3.
韵母发音琐谈(一)《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后面第三条附注中说:“韵母(?)单用的时候写成(?)”.(?)读“诶”,容易理解,但是好些音节中的e为什么要读成e?(?)是“前半低不圆唇元音”,是“诶、欸”的读音.含有(?)音的韵母还有ie (?)e两个.ie,(?)e的实际读音是i—(?),(?)—(?).因为普通话中没有i—e(?)—e这样的的母,i—(?) (?)—(?)的(?)可以不用戴上“”也能表明是读(?),所以拼音方案规定读音是i—(?) (?)—(?)的两个韵母写成ie (?)e.这是(?)不戴帽子,不是e变读成(?).(二)ei uei(ui)这两个韵母中的“e”是 e还是(?)?  相似文献   

4.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94年第1期上发表了吴勇前同志《“淹回水面凝滞”之“回水”》一文,对“回水”提出了新的解释。我以为该文的看法值得商榷。课本注:“回水:回瞧的水流。”吴勇前同志认为;“‘回水,应是深渊之水。《说文解字》云;‘渊,回水也。’”其实,《说文解字》中的“回水”,应该解作“回旋的水流”。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说:“回与(?)实一字,回为初文,而(?)为后起,渊则增偏旁体也。”古人的名  相似文献   

6.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7.
说“一轮”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轮”,课本注解“转动一下”。把“轮”做“轮转”解,这是有根据的,如《吕氏春秋》中《仲夏纪·大乐》;“天地车轮”,便是一例。《越谚》有释:“轮”作“(?)”,解为“(音)轮,思也。又,(?)-(?)”。章太炎的《新方言》有注:“(?)”也作“仑”,浙江方言令人自省曰:肚里仑一仑,或叫(?)-(?)。(?),即“校”,音ji(?)o(较),如常言  相似文献   

8.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9.
“得”字的初形作(?)(导),本义为“取”。在甲、金文中有两形:一为从又持贝;一为从得声。按理形旁不同字义也会有别,但在甲、金文中偏旁增彳或省彳,一般认为“无别”。故得、(?)在古文字中被视为一字。汉、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得、(?)为同体,此后石经亦因之,传世经传亦皆用“得”而未见“(?)”,于是“得”行而“(?)”废,在实际使用中“得”、“(?)”合为一字。惟许慎《说文解字》分得、(?)为二字: 彳部“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见部“(?),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取也”。  相似文献   

10.
对《甘肃师大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曹怀玉同志《谈居延汉简中“(?)”号的用法》一文,有些不同看法,写出供参考。“(?)”号无名称,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现暂把“(?)”号称为重迭号。早在金文、石鼓文中,这种重迭号就已经使用了。如石鼓文第一鼓鼓文中就曾出现过。“(?)”号的作用,过去一向认为是表示重迭的。现曹怀玉同志“考其用法,一般有两种情况”,提出了重迭号“表示以每日每人为计”的看法。“(?)”号的用法,关系重大,正确了解“(?)”号用法不仅“能通读简文,又能理解计量换算过程”,“对研究居延汉简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关系到石鼓金文中重迭号的释读。  相似文献   

11.
袁志勇《<教育>探源》一文(载《北京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题前加有“小典故”,文末注明“(汉·许慎《说文解字》)”,为南京师范学院等六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所选录。文章认为:“教育”的象形字是“(?)”。今翻查许慎的《说文解字》,发现出入颇大。 关于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相似文献   

12.
《包身工》一文中,对包身工有“猪猡”、“机器”、“(?)装劳动力”、“泥土”、“(?)鸭”等多种比喻称呼: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包身工》一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为了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包身工人(?)(?)(?)(?)的生活状况加以揭示,从而表达了作  相似文献   

13.
第一条 漢語拼音方案用下面的字母拼寫以北京語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話。 (汉字没有單表子音的字,对照的漢字只取它的子音,不取它的母音,而且要照北京語音來讀。例如“玻”的發音是bo,这里只取其中的b。) [2] 母音(元音)字母6个: a o e i u y (?) (?) (?) (?) (?) (?) 啊喔 額 衣 烏 迂子音和母音拼音举例: 爸爸媽媽哥哥弟弟 baba mama gege didi (?)(?) (?)(?) (?)(?) (?)(?) 第二条母音后面可以接上母音或者子音,拼成下面的各种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解剖周代的社会基层组织——里社,从一个侧面反映周代的社会性质。里社是各级领主采邑内的基层组织在周代的铜器铭文诸如《大(?)》、《令(?)》、《(?)》中有许多关于“里”、“里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是“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对于“备”字,《汉书·司马迁传》的颜师古注,《文选》的李善注都没有加以解释。近人有的把“备行伍”解释为“备数於行伍之中”,大概就是充数的意思吧。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於义未安。“备行伍”的备,应该解释为服,“备行伍”就是“服兵役”。试论于下。首先,备与服是同音通用的。(?)字甲骨文作(?),象矢在器中之形,后来演变成形声字,就是箙字,《周礼·司弓矢》:“中秋献矢箙”。郑玄注:“箙,盛矢器也”。箙亦作服,《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郑笺:“服,矢服也。”鱼服即毛公鼎铭文“簟(?)鱼(?)”之鱼(?),由此可知(?)和服是通用的,(?)和箙是古今字。(?)的本义是一种盛矢的工具,所以《说文·三卷下·用部》说:(?),具也。” (?)在经典中皆作备,而与服通用。《史记·赵世家》:“今猗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中的这段  相似文献   

16.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  相似文献   

17.
“蓬累”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未曾见于《史记》同时代的其他文献中,因此,“蓬累”当存在其他书写形式。“蓬累”当为“蚹蠃”,即现在所说的蜗牛。首先,二者上古读音相近,存在为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的可能;其次,“蚹蠃”藏身壳内爬行的特点,符合“蓬累而行”所要表达的“隐藏”之义;最后,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蜗牛”有一俗名为“蓬螺”。“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比喻君子不得其时,便如蜗牛藏身蠃壳而行,既“身隐”又“智隐”。  相似文献   

18.
也说“拼”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对“拼”的解释: ①合在一起;连合。②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 义项①是指某人把零碎的物体合成一个整体,如“拼图”“拼音”“拼布块”“拼积木“等。义项②是指某人努力地做某事,如“拼命”“拼死”“拼搏”等。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义务教育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几个概念丁培忠句子和句群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册的“看图读拼音识字”部分,每课都编有一个纯拼音句子或纯拼音句群。在跟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把这些句子和句群都称做“纯拼音句群”。如该书的“‘看图...  相似文献   

20.
《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有一道预习题:“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其中有“贝壳”与“地壳”,对于这两个“壳”,学生查字典得知分别念k6与q伯。。但课文中的“蟹壳”的“壳”怎么意呢7学生拿不准。这就要求教师对“壳”的多音读法加以指导。先看《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里关于‘噎”的读音注释0一读k6,<o>(~儿)硬的外皮,义同“壳”(qioo):,AN。儿I子弹~儿。条目有,丰郎猪k6·Iongzho<方>架子猪;一读q旧。,坚硬的外皮:甲~D地一D金蝉脱~。条目有:壳菜、壳斗、壳质。再看《多音多义字小字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