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王风·采葛》。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想像他所怀念的人在采葛、采萧、采艾。诗分三章,其中一章写道:“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现在被用来  相似文献   

2.
经典解读     
◆注释:①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纤维可以织布。②萧:蒿类植物,即艾蒿。③三秋:三个季度的时间。④艾:多年生草本植物。推荐理由:一读《采葛》,就会让我们想起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一日三秋”)。我们在咀嚼成语蕴含的无尽的相思的同时,还可以在诗歌的反复吟咏中去回味那真情的浓郁。当然,这首诗歌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流行歌曲”的特点。推荐指数:★★★★☆选自《诗经·王风》(一)采葛彼采葛①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②兮一日不见如三秋③兮彼采艾④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  相似文献   

3.
历年来人们多把《采葛》中"如三秋兮"之"秋"与成语"一日三秋"之"秋"等同,皆训为"年",如此则"如三秋兮"与下文"如三岁兮"语意重复,与全文的层递结构相矛盾,当属误训。而或揣度孔颖达所作之疏而训"秋"为"季",句意虽通,却只是单纯从义理出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理据不足之嫌。今试从上下文语境、结构特点及古今用例等方面对此"秋"训"季"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4.
<正>在《诗经》中,描写劳动场面的诗歌屡见不鲜,而采摘类诗歌又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阅读《诗经》,我们不难发现采摘的对象很多:“彼汾一方,言采其桑”(《汾沮洳》)采摘的是桑叶;“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采蘩》)采摘的是白蒿;“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草虫》)采摘的是蕨菜;“于以采苹?南涧之滨”(《采苹》)采摘的是水豆;“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谷风》)采摘的是萝卜和蔓青;“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相似文献   

5.
近日,随手翻阅《诗经》,读了一篇《采葛》,里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诗句,下面的注释是"三秋,此处应为三季,即九个月",整个意思就是一日不见好像有九个月那么长.我们长期以来不是习惯于理解成"一日不见好像三年没见吗".到底是这儿解释出错了呢,还是成语词典或者说汉语词典以及其它的一些工具书出错啦?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早的爱情抒情诗歌见于公元前千年左右产生的《诗经》中。《诗经》的第一篇是千秋万代人熟悉的《关雎》,其中生动地描述了热恋、思念的情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中这类的爱情抒情诗很多,如《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隰桑》“中心藏之,何日  相似文献   

7.
<正>秋天的味道逐渐浓郁了,凉风习习,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是美好宜人的时节。在我国古代,秋季有着许多如诗如画的雅称别名,考其渊源,十分有趣。国学经典《诗经·王风·采葛》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于是三秋便成了秋的别名。秋季有三个月,农历七、八、九月份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因而得名三秋。  相似文献   

8.
《王风·采葛》究竟是一首什么诗,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揭露朝庭“政事不明”的政治讽刺诗;有的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甚至认为是一首“淫奔之诗”;还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怀友之诗”,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比喻诗,等等。归纳众说,主要观点大致有三人类:  相似文献   

9.
一、古典诗词名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7.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10.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离骚》 11.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 名。战国·屈原《卜居》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魏·乐府诗歌《长歌行》 1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相似文献   

10.
    
蒋岭 《小学生》2006,(6):20-21
甲骨文 下部是一个面朝右跪(g山)坐的人,人的头上是一只大眼睛(横着的“目”)。 金文 下部是一个半站立的“人”,面朝左,头部的大眼睛炯(Ji6ng)炯有神。 ‘兮、叫今、户、 小篆 下部的“人”变得不像了,人头上的大眼睛变成了“目”。 楷书 由小篆(Zhudn)直接演变而来,其上仍然是“目”,其下部的“人”根本看不出来了。 目代见 见 楷书(简化字) “见”字的本义就是“看见”,如“眼见为实”、“所见所闻”、“喜闽 乐见”等。 由“看见”引申为“会见”,如《王风·采葛(g即沙:“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这就是说:一天不见面,好像隔…  相似文献   

11.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12.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13.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14.
陈小宝 《学语文》2006,(3):47-47
“同仇”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茅,与子同仇。”“敌忾”出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同仇”“敌忾”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成语。然而,各种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中的“敌”字的释义却很不清楚,对“同仇敌忾”这个成语的语法关系解释含混,导致整个成语的释义上比较模糊,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给教学造成了困难。请看:①《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仇:共同的仇敌;敌忾:对敌人的愤怒。指对共同的敌人抱着相同的仇恨和愤怒。②《新编成语词典》(赵晓红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相似文献   

15.
董亚 《学语文》2008,(2):20-21
《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琵琶行》一课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注为“这里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人教社新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③在对此句诗作注时延用了此说。许多治诗大家的注本也认为是“风吹草木声”,如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相似文献   

16.
<正> 《诗经·国风》160篇,多为男女之恋歌。这些恋歌,从不同侧面反映青年女子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她们或大胆地说出青春易逝,希望早日同意中人结合。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三章之中,由“吉兮”、“今兮”到“谓之”表现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有的因等情人来会,小伙子暂时未到,于是姑娘产生各种遐想。如《邶风·匏有若叶》“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如《王风·丘中有麻》:“彼子嗟,将其来施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情人不  相似文献   

17.
吐哺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政务繁忙,但热情接待来客,洗头时三次挽起头发,吃饭时三次吐出口中食物。后形容殷切地招揽人才。虚左以待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空出左边的位置恭候别人。《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后也作虚位以待、虚席以待。拥彗扫门拿起扫帚,清扫门前小路  相似文献   

18.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首诗记载了一个男子…  相似文献   

19.
《诗·魏风·伐檀》首章首句言“坎坎伐檀兮”,次章首句言“坎坎伐辐兮”,卒章首句言“坎坎伐轮兮”。其中对“伐檀”、“伐辐”、“伐轮”的解释,当代各家多有不同。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二分册: 坎坎,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  相似文献   

20.
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既反映了诗人的历史观,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咏史诗产生很早,《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雏形,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