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赏析要点】现代诗歌 ,又称新诗。从诗歌选篇上看 ,一般多有朦胧色彩 ,命题往往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蕴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与古代诗歌相比 ,新诗有其自身的三大特色 :①作品意象的模糊性(重叠、交叉、群体等) ;②表现手法的新颖性(隐语、象征、暗示等) ;③修辞手段的变异性(隐喻、移就、通感等)。因此 ,我们要在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方面多花功夫。【习题精练】1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散步梁宗岱在生命的路上 ,快乐时的脚迹是轻…  相似文献   

2.
根据《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可以将其概括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怎么写"这几个问题。为此,我们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审读作品,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抓住诗中出现的常用意象及典故。  相似文献   

3.
<正>一、精定目标,把握课堂重心一般而言,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一是抓住典型意象,把握作品内容;二是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技巧。笔者认为,古诗词课堂教学首先是认真研读文本,使学生建立对整部作品的宏观认识,通过意象、关键词展开适当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比如,《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陶渊明运用的写作技巧其实很少,多是白描笔法,这首诗的教学重心应该始终落在陶渊明那种"自然而  相似文献   

4.
读诗须紧扣文字,研究诗人笔下的意象,善用联想和想象,感悟类比;抓住诗眼,体味作者的情感格调,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对作品获得一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杨建华 《语文知识》2001,(12):32-34
新诗与古诗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有充分自由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新诗的表现形式,比如诗句的排列,本身即为新诗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一部分。确实,有的新诗就是依靠诗句的排列来创造特殊的意象,并借此表达其诗蕴(内容)的。一、诗句排列形式创造实体意象为了满足诗歌含蓄达意的要求,有的诗歌在诗句中回避了作者本来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目前新诗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诗教学的三个必然环节:引导学生通读,以感知诗中意象;引导学生品读,以理解诗中意象;引导学生赏读,以领会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7.
我们把近两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作简单梳理后可以得出,鉴赏的诗歌,朝代不出唐宋,诗为绝句,词是小令,作者有著名诗人,也有相对陌生的。但题材主旨都是最常见的易于理解的思乡诗和写景诗。考查内容,重点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涉及意象、细节、对偶、比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语言鉴赏涉及炼字、语言特点。由于2005年古代诗歌鉴赏增加了分值,命题形式也由一题两问改成两题两问或三问。一般第一题是理解确认,第二题是赏析。由此师生可以大体确定复习训练的范围:唐诗宋词中的小令和绝句依然是重点,即使…  相似文献   

8.
整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形成“新诗”大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围绕“何以为诗”,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志、语言、意象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因情有诗”“以象写诗”“借言为诗”“依声成诗”进行整合,形成对诗的本质要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是我国最集中精炼的文学样式,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作者立足新课标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诗词教学方法。诗词鉴赏教学中应抓住诗眼,从意象入手,品悟意境;关注表现手法、语言等,更好地鉴赏诗词。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诗包括意象诗、朦胧诗、后朦胧诗、生活流诗、先锋诗、探索诗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诗,在语言、技巧、内容上与过去的传统新诗有较大的差异,其已进入中学课本,这对与时俱进地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代诗的理解和教学是有难度的,它需要读者的心理结构、语言思维方式等与现代诗同步。下面笔者谈谈  相似文献   

11.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经历同作品的关系。 2.把握作品内容和风格,体会作品的情味。 3.培养诵读习惯及阅读能力。 自读要点 1.借助于课文注释,较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理解诗人抒情、叙事、寓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诗情意味。 2.抓住诗体特点与作品风格,比较诗、词形式的不同;体会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其作品的不同。【自读程序】  1.明确《诗词五首》的诗体和类型;借助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课文并思考体味诗词。抓住重点句子,对照文中的注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结合花间派词人韦庄名篇《菩萨蛮(其二)》,从词眼着手,抓住作者的情感对意象进行解读,然后逐层分析其特点鲜明的表现手法,最后把意象特征和表现手法统一到词人含蓄的情感之中,形成一种回环照应的鉴赏结构,再度表现韦庄情深语秀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上博简(八)楚辞类作品为我们考察楚辞的草木意象提供了新的材料.《李颂》歌咏的对象是梧桐,而非李树.《李颂》一篇,在句式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与《橘颂》存在相似之处.梧桐的基本意象特征,在《李颂》中已经出现,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兰赋》表现了空谷幽兰的意象,结合孔子故事及有关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兰赋》的思想内涵.《兰赋》通过叙写兰的坚贞品质,表现作者所追求的人格精神.后世诗文中的幽兰意象,在《兰赋》中已经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朗读这首诗。2、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诗歌内容。3、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蕴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情感,懂得孝敬老人、珍惜家庭、报效祖国。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相似文献   

15.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恋人的别离则往往是其中最令人伤感的话题。同为描写爱情之作,秦观的《鹊桥仙》和邓恩的《别离辞》虽然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传统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首作品却表达了作者大体相同的爱情观。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不同题材﹑表现手法﹑意象的运用﹑思想内容等方面,来分析这两首不朽的爱情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目前新诗标准建设已成当务之急,一定要重视诗体、想象与意象。新诗标准应该分为“写什么”的标准与“怎么写”的标准两大部分,但是后者远比前者重要。好的新诗应该是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情感的语言艺术。新诗应该在内容(写什么)上放开,实现真正的多元,形式(怎么写)上做适度限制,必须重视诗家语和诗体等诗的基本文体特征,重视诗的艺术性。没有好诗人就没有好诗,与其对新诗提出标准不如对新诗诗人提出标准,应该适度提高新诗行业的“准入”难度,新诗诗人应该过语言关、诗的知识关和诗的技巧关,诗人要重视学养、技巧、难度和高度。诗人写作需要重视“想象”和“意象”。  相似文献   

17.
《忘掉她》是中国新诗理论家闻一多的一首悼念亡女之作,也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诗中各种意象繁密而具体,诗人的哀伤之情、悲痛之意可以从中体现。尤其是花的意象,不仅是受美国诗人蒂斯黛儿诗的影响,也是诗人融合了中诗传统的再创造。以花喻人,凸显红颜不再,韶华易逝,让人扼腕叹息、心生悲痛。诗歌格律整齐,一咏三叹,"花"之意象反复出现,突出地体现了诗人对音律美的追求。"花"这一意象在中外诗人作品中的运用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人情、风俗文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中考现当代诗歌赏析题内容往往以抒情诗、哲理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诗歌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品析;②分析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③把握诗歌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等朗读技巧;④分析诗歌的意象及意境;⑤体验诗歌中的感情;⑥仿写诗句。  相似文献   

19.
<正>【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4.背诵默写三首诗。  相似文献   

20.
【知识储备】《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渲染。1.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即为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这首诗中没有社会性意象,选取的多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稻香、冷雾、芦篷、笛声等,又配以动态的伐木、挥镰、撒网等,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秋的意境。2.诗贵有“意境”之美。意境,是文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