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左传》被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其中又以预叙为其叙事主要特色。预叙主要分为人事预言与诬梦预言,这些预言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天道”思想,在功能上起到了教化、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左传》记录的文本之梦进行分析,认为潜存的巫史文化传统是其释梦的土壤。另一方面,《左传》对梦的阐释就是按照某种生活逻辑和事理逻辑,结合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体验进行再加工,从而展现出人物潜在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性格。《左传》这种梦叙述的文学手法是梦文学的滥觞,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一部具有高超的叙事手法的文学作品,其预言叙事技巧对后世小说有着深远影响。文章探讨了《左传》直接预言、相术预言和梦境预言形式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并指出其在安排情节和刻画人物等环节上对后世小说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占青 《天中学刊》2004,19(4):52-55
《左传》在叙事上的成就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典范之作。《左传》同时采取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和叙述客观性的统一,《左传》又采取了叙述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预言贯穿《左传》全书,这是其叙事的一大特色。按其预测的依据将预言分为两类,并对其中通过观察人事所作的预言进行重点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历史观、伦理道德观和劝善惩恶的史学见解,。这些预言在全书的结构、叙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研究《左传》的文学成就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好预言,预言多为巫卜和史官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成员。预言分两大类:直觉的经验的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来判定吉凶祸福;技术的知识的预言主要是借助专门的工具,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卜筮、梦占、星占等来推测兴衰成败。预言在《左传》中最明显的功用是安排情节结构、构筑悬念以及政治伦理的训诫诱导。以此形成的预言叙述模式对后之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春秋》经文极其简略,一般仅用只言片语记载事件结果。而通常意义上,人们了解某一事件,指的是了解其前因后果与具体过程,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事与事之间的联系,而《春秋》中这些要素基本是付之阙如。《左传》重在叙述《春秋》中未能详明的史事,它对客观史事的记载,恰好能补充《春秋》记事简略之不足。汪荣祖先生有一段话大体上说明了《左传》与《春秋》的区别和关系:《春秋》为编年之祖,《左传》为叙事之宗。叙事之史家异于编年之史家者,由其能连系史  相似文献   

8.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成熟的编年体史书,以其叙述的典范性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叙事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在叙事方式上亦史亦文的特点,以及它在叙事方式中体现的思想性和兼容性,都超越了之前所有的历史著作。文章以叙事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藉由对《左传》叙事结构、表现形式及其话语的把握,凸显它作为一部史书的浓厚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9.
历代学者对韩愈所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严重误读,他们要求的"谨严"是以道德正当性和政治正确性压倒叙事的真实性,把叙述者对事件的阐释当做事件本身来记载,这就造成了历史叙事的片面和缺失。《左传》在许多地方采纳多种史料,叙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当时对应该如何记载的不同看法,这是历史叙述者对史实及关于史实的不同阐释的正确处理方式。《左传》记叙事件包含了《春秋》所缺乏的叙事的各个元素,运用推想,写出了人、人心和人性,文辞华美丰赡。从《春秋》到《左传》,实现了古代叙事艺术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潘万木的《〈左传〉叙述模式论》运用经典叙述学和后经典叙述学相关原理,结合中国叙述之传统,就《左传》的叙述特色及由此而在征引、评论、预言等方面形成的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从接受、传播、影响的意义上借鉴接受美学、传播学、阐释学原理,针对几个叙述模式作了探本溯源、沿波讨流的研究,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预言是人类凭借自身的经验与已有的认识能力,对将要出现的现象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做出合理的预计、判断,是基于一定的认识能力上的思维活动。《左传》一书记载了大量人事预言材料,可以分为:行为预言、言语预言和神态预言三类。《左传》中的人事预言体现出了独特的预言依据和思维逻辑,包含了许多历史和人生经验的总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左传》人事预言的内容、特点是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所决定,在人类思维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中有较多关于梦的记述,这些记述属于当时史官的职责。按其内容可分为七类,其特点为:梦的内容大多与祭祀或政治斗争、战争有关;梦境的主角大多是诸侯大夫及其密切相关的人物;所记述的梦大多应验。这些记述具有增加章趣味性、推动故事发展、营造神秘气氛等作用。批判地看待这些记述,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人的某些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3.
在苏轼2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旧红学家以《左传》为标准评点《红楼梦》,其观点源于金圣叹。《红楼梦》传承于《左传》主要表现在叙述场景安排、人物刻划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先秦赵人之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至今未能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赵人的梦文化是研究赵国思想文化的典型个案。透过对先秦赵氏梦文化的研究,能够窥测中国神秘文化之一隅。在先秦赵人看来,梦不仅承担着人和祖先神灵世界的中介作用,而且具有警惕和预示的功用。赵人之梦根据造梦成因划分为忧患梦、愿望之梦、报病梦。赵人之梦根据梦的结果划分为吉梦、凶梦、正梦。赵人诸梦之间多存在历史的、因果的联系,附有警惕、预言、指示、神化政权等功能。赵人之梦具有联系性、多重性、复杂性、神秘性等特点。但赵人之梦的预示作用有时并非是百般灵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梦本身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之梦的文化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之梦承袭并突破了前人梦描摹时的梦魂宗教崇拜之神学性思维模式,将虚构的梦纳入作品,借梦象释理抒情,跨越了哲学常规的逻辑说理方式。他以梦为文所开创的梦象艺术。打通了入梦窥视心灵及社会隐秘的艺术渠道,使梦文学成为映射社会文化的特异窗口,从此正式拉开了中国梦文学艺术发展序幕,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8.
I examine and question whether the goal, or dream, of service-learning has been actualized in practice. I raise the possibility that what educators dream of—a critical service-learning able to ameliorate persistent real-world inequities—may be a case of their dreaming being fulfilled, rather than their dreams. More specifically, I argue that although the dream of critical service-learning has been incredibly successful at driv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it has not fulfilled the goal of impacting the very people and communities educators purport to serve. Thus, the groups most wishing for the success of critical service-learning are those whose dreams are most fulfilled. I offer a set of tenets that, I hope, will encourage educators to dream different dre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