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身养蚕人     
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养蚕时节。3月20日,我买了2只幼蚕、4个蚕卵回家,开始了我的养蚕之旅。幼蚕呈黑色,喜欢躲在桑叶下面睡觉,只吃新鲜的桑叶。2天后,所有蚕宝宝都爬出来了,最大的那只长约7毫米,开始变灰。幼蚕从卵壳中爬出来后,壳变成了淡黄色。4天后,最大的蚕宝宝长到了8毫米,而且越来越白。最小的蚕宝宝7天后才开始变灰。我发现,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变白的,还喜欢不时地昂起头来。  相似文献   

2.
苗连贵 《知识窗》2011,(6):42-42
小时候爱养蚕,外面一见桑枝绽出绿芽,回家赶紧用棉花包蚕籽,贴在胸口孵,睡觉也不离身。刚孵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蚂蚁似的,所以又称“蚁蚕”。蚂蚁给人张牙舞爪的感觉,蚕则是温良的,只会趴在桑叶上默默地吃。蚕长大变白后,模样更可爱,荀子《蚕赋》说:“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  相似文献   

3.
自制蚕丝扇     
正很多同学都有过养蚕宝宝的经历吧,我也不免俗地养过好几拨蚕。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蚕丝扇,心想:能不能自己做一把蚕丝扇呢?为了确保有足够的蚕丝,我养了数不清的蚕宝宝,这可费劲了。首先,要找到一个适合安置蚕宝宝的"家";其次,为了满足它们不断增加的食量,我各方寻找它们的"粮食"——桑叶。它们每天不停地吃着,发出"沙沙"的啃桑叶声,而我和妈妈  相似文献   

4.
养蚕记     
去年5月的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发现家里多了个大盒子,就好奇地问:"妈妈,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啊?"妈妈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问我:"你想想,什么小动物吃桑叶?"我不假思索地答道:"蚕。"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小小的蚕宝宝放下书包,我冲到大盒子前,仔细观察里面的蚕宝宝。它们又小又细,身长都不到1厘米,身体似乎是由9节组成的。  相似文献   

5.
蚕蛾破茧     
农村许多人家每年都要养几熟蚕,其间的辛苦不必多说。我也曾尝试养过一回蚕,主要是图好玩而已。今年春天,我用纸盒在家养了几条蚕,每天都采桑叶喂它。经过近一个月的辛劳,它们竟都吐丝结茧。以后我也没多在意结了茧子的蚕儿的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个周日,我隐隐听到了从纸盒里传来的“悉悉簌簌”的声音。我感到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赶紧跑去打开了纸盒。一看,啊!原来是几只可爱的白白胖胖的蚕蛾破茧而出了。它们把蚕茧的一头已经弄出了一个个黄豆大的小洞。我看着眼前扑动翅翼的小蚕蛾,非常纳闷:它们是靠什么打洞钻出来的呢?难道是用…  相似文献   

6.
《内江科技》2001,(3):47-47
1、建立小蚕专用桑园,抓好灌水和施肥,提高叶质。 2、桑叶用缸湿贮法,缸底放水,上盖白湿布,以保持叶质新鲜。 3、喂蚕时可喷洒乙醚水杨酸(每片加水1.5公斤)液或结合添食红霉素液,大蚕则用5%绿豆水添食。同时还要重视桑叶的采运、贮叶工作,确保桑叶新鲜;实行少吃多餐,良桑饱食,就可减少或不吐浮丝。  相似文献   

7.
正一只蠕动的蚕宝宝吸引了一位好奇女孩的注意,于是,她将人生中第一幅昆虫画作献给了这只肥嘟嘟、无忧无虑啃食桑叶的虫子。这只蚕不会想到,为它作画的这个13岁小女孩日后会成为昆虫学史上最显赫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史上最伟大的昆虫画家之一。这个女孩就是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01,(3):47-47
用葡萄糖喂蚕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方法也很简便。按1:5的比例把糖和凉开水兑好,喷洒桑叶即可。蚕吃了喷洒葡萄糖桑叶后,不仅发育良好,生长快,发病率低,而且茧大层厚,比吃不喷洒葡萄糖桑叶的产量提高40%以上。  相似文献   

9.
李华 《内江科技》2001,(5):F003-F003
一是添喂脱皮激素:在正常蚕见熟5%时,添喂一次脱皮激素,或在蚕5龄末期见熟前2天用于缺叶或病蚕。方法是:每张蚕用40毫克脱水激素1支,掺入2千克凉开水中,充分搅拌后,均匀地喷到15-20千克桑叶上。  相似文献   

10.
是很小时候的事,那一年,我约略七八岁。楼上对面蒲姓,有一个崽是我儿时的玩伴,他家里从江西来了一个表妹,花裙,长辫,天真可爱。尤其长辫上两只白色的蝴蝶结,上楼下楼一跳一跳,俨然两只白蝴蝶追着她嬉闹,如燕子紧追春天的云。我玩伴的外公生了病,她是远远地来看外公的。但她小,五六岁模样,不把病痛同生死连起来看,于是听到她唱歌,又听到她笑。有天我玩伴告诉我,说他表妹的蝴蝶结,白白的很好看,是拿降落伞的料子做的。我心里就憬然一动:降落伞我晓得,蒲公英一样在天上飞,拿它的料子来做蝴蝶结,难怪她跑来跑去也像在天上飞。我那一刻似乎很聪明,但也很怅惶,因我没同他表妹说过一句话。我见着她,心里头就有股莫名的怕。  相似文献   

11.
养蚕不用桑叶据《世界科技译报》8月12日报道,不哈桑叶的蚕亦能吐丝?这看似天方夜谭,但在以生产丝绸织物而闻名的日本石川县白峰村已成为现实。当地的纺织业者与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名誉教授松原藤好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最近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能取代桑叶的蚕饲料,给以桑叶为食的蚕换了回胃口。这种添加了维生素溶剂的人造无菌饲料,是以豆腐为主要原料的,因此成本低廉。经过实验发现2万条蚕从孵化到变成革,在4周的时间内仅需食用约80公厅这种饲料,可产生30公斤的茧。过去每天需给蚕喂食3次桑叶,而现在4个星期内只需喂食3次,大大节…  相似文献   

12.
圆规定位架     
设计意图:我在画圆时,圆规总是滑掉,给画图带来不便,所以我为大家设计了一个“圆规定位架”。制作过程:选两片铁片,其他金属也可以,把两片铁片用螺丝拧住,在两片铁片之间可以留一个圆规的空隙,在铁皮的横面上打两条小长方形为“调整道”,再弄两颗小螺丝,在小螺丝上套上塑料皮,这可以使小螺丝稳稳地贴在圆规上。使用说明:把定位架套进圆规,然后装上螺丝就可以按您需要的大小画圆了。圆规定位架$湖北武汉第三中学@郝其  相似文献   

13.
正妈妈从花卉市场买了1盆吊兰回来,她希望我通过种植吊兰,能学会观察它的生长。我每天早、晚给吊兰洒水,过了几天,吊兰长出很多侧枝。随着侧枝变长,侧芽也长出来了,侧枝上还开了许多花朵。花朵是白色的,6片花瓣,中间的花蕊是黄色的,一朵朵都很可爱!过了几天,花朵没了,我问妈妈:"侧枝上的吊兰花谢后会长出果实吗?"妈妈告诉我,花凋谢后,就会长出小吊兰了。哦,原来是这样呀!没过多久,分枝底端果然开始长出小吊兰。你看,气根还是挺粗壮的!等小吊兰的气根长大、变长,我便用剪刀把小吊兰从大吊兰侧枝上剪下,埋进了2个小花盆里。1个月后,小吊兰长成了正常吊兰的大小,我给它们分别换了2个大点的新家。  相似文献   

14.
正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行为主要是由其化学感受体系(嗅觉和味觉)决定的。相对于嗅觉受体,目前功能得到鉴定的味觉受体数量非常少。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一个苦味受体基因可以决定蚕宝宝的桑叶专食性。家蚕有76个味觉受体基因,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上。研究人员根据前期的研究线索,针对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唯一的味觉受体基因GR66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敲除Fib-H基因获得空丝腺,蚕宝宝吐出人工合成蚕丝蛋白,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日后,人们或许可以穿上人工合成蚕丝制成的衣服。据了解,一只家蚕约有16425个基因,Fib-H基因是丝蛋白的最主要成分。利用锌指核酸酶技术,研究者在家蚕的生殖细胞中"剪切"掉了其中的Fib-H基因,并将事先设计好、与Fib-H基因类似的人工丝蛋白基因注射到蚕卵体内。被注入人工合成蛋白后,蚕卵的部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我到乡下爷爷家玩,爷爷买了几个彩色的小篮球送给我和小表妹一起玩。那些小球的气不是很足,于是,爷爷就拿出气筒,把针式的气嘴插入篮球的打气孔,打完气后拔出气嘴,小篮球就弹性十足了。我和表妹一起开心地玩篮球了。突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毛茸茸的小东西——蚁蚕从卵壳里钻出来的一刹那,孩子们的兴奋一如那刚诞生宝宝的父母,再也抑制不住,因为这毕竟是付出了那么多天的细心照料。接下来的日子,这些爸爸、妈妈眼中的宝宝们俨然成了蚕宝宝的“主人”。采桑叶、喂蚕、清蚕沙,忙得不亦乐乎!稚嫩的文字记下了他们养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其中有欢乐,也有泪水,但哭过笑过后,更多的是收获。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下雨天,我去接表妹放学。去时天空虽然下起了绵绵细雨,但雨披够大,所以我几乎没有被雨淋到。可载着表妹回家的路上,起风了,雨势也变大,雨披前页不断被风吹起,不仅阻挡了我的视线,雨水还从雨披被掀起的缝隙里浇到身上,雨披后页上的雨水也淋到表妹身上。回家后,我和表妹都感冒了。  相似文献   

19.
饲料利用     
蚕副产品喂猪方法 1、蚕蛹喂猪:蚕蛹干体含粗蛋白68%,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岢完全代替鱼粉喂猪,在猪的日粮中添加4—6%为宜。 2、蚕沙和桑叶茎喂猪:蚕沙(即蚕粪)、桑叶茎的粗蛋白均高于麸皮、米糠,消化能高于或接近麸皮、米糠。蚕沙还含有维生素A和E等畜禽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基础日粮量一致的饲料中加入5%的蚕沙及5%的桑叶茎或添加10%的蚕沙与添加10%的麸皮喂猪效果相同。因此,用蚕沙的桑叶茎作配合饲料的原料可节约10%的麦麸。用蚕沙喂猪效果超过大麦,且比单一饲料喂猪的育肥率高  相似文献   

20.
抽取人造丝     
在大街小巷,人们很容易就看到了人造丝织物。这些衣物色彩鲜艳、手感柔软,有时候甚至可以以假乱真,而且价格便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可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人造丝的发明,也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过程。挤出蜘蛛丝自1664年英国科学家虎克提出“人类凭自己的智慧,可以像蚕一样制出丝来”的设想后,无数人盼望这一设想能变成现实。1740年,法国的卜恩曾从蜘蛛的胶囊中挤出胶液拉成细丝,并用这种丝织了一双手套。但这还不算人造丝。从桑叶中得到启示法国另一位化学家罗满也想发明人造丝。他想:蚕吃的是桑叶,而吐出来的却是丝,那么丝与桑叶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