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分析了扶杨油层断裂系统的发育演化对油气运移成藏的控制作用,并对扶杨油层的构造演化史进行了刻画。扶杨油层发育的坳陷期以伸展作用为主,姚家组、嫩江组、明水组期间断裂活动最为强烈,发育了大量贯穿泉头组地层与靑一段地层的油源断层,形成了掀斜断块与阶梯状断块,对油气的成藏起到控制作用。断裂的形成演化控制圈闭的形成时期、发育类型及展布方位。长期活动的断裂是扶杨油层主要的油源断层类型,围绕富烃洼陷发育受油源断层控制的掀斜断块圈闭以及阶梯状断块圈闭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6,(1):66-67
巴基斯坦Badin地区油气勘探程度低,本文借鉴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Badin地区含油气系统及油气藏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Badin地区包括Sembar-Upper Sand、Sembar-Middle Sand、Sembar-Basal Sand、Sembar-Chiltan四套含油气系统;断层活动、圈闭定型等与生烃高峰在时间上匹配较好,油气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区内发育断块、不整合上、倾砂岩尖灭及透镜状砂岩多种油气藏类型。相关认识对于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6,(7):60-61
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的角度描述了W7断块储层非均质性,认为W7断块储层层内夹层发育;层间各砂体平均渗透率差异较大;平面上油气分布以及砂岩有效厚度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汤战宏 《内江科技》2009,30(1):92-93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位于相邻洼陷油气汇聚的有利构造带上,由于该区断层十分发育,油气沿断裂发生多期聚散,致使该区多层系含油,原油物性变化极为复杂;纵向上出现所谓“忽稠忽稀、忽重忽轻”的变化;平面上相同断块区差异小.而不同断块区差异大,在平面分布上物性变化具有突变性;同一层系的不同砂层组之间原油性质具有不均一性,表现为有的地区原油相对密度特高,最高达1.18,而有的地区原油相对密度则很低.有小于0.84的轻质油存在。各含油层系或含油砂层组之间,以及同一层系不同断块之间,原油性质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吕少军 《内江科技》2012,(12):153-154
从构造背景、源岩与疏导体系、热演化、砂体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文东斜坡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探讨,分析该区油气富集平面上受生油洼陷的控制程度:在主生油洼陷周边富集;纵向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沙三段,油气聚集受构造背景控制明显,主要聚集在大断层的两侧;滚动背斜、反向屋脊构造带、鼻状构造、断块为油气成藏的主要单元。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九区白垩系油气成藏主要受油气源、区域构造格架、储集体及储盖组合、断裂系统等控制。建立了九区内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白垩系油气藏形成较晚,具典型次生油气藏的特点。油气主要沿断至下伏古生界油气藏的断裂运移上来。印支-燕山期白垩系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聚集,后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地层发生构造反转,白垩系油气沿亚格列木组及舒善河组底部的砂体作横向运移,油气藏重新调整,在局部的断块-岩性圈闭中油气再次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双台子油田为新生界古近系砂岩油气藏。对双台子老油区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油气藏受构造、岩性控制,单断块自成体系,平面上油气连片;充足的油源配合构造圈闭,可以确保相对低部位圈闭成藏。对双台子背斜周边三维地震资料研究.指出由于本区具备充足的油源条件,主构造翼部相对埋藏深的圈闭一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湖底扇、辫状沟道砂体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油气田中,有相当一部分油藏属于被断层封闭的复杂小断块油藏,这类油藏因其面积小、四周封闭、地质储量小,往往只能由一口井控制,经济上已不容许再打开;这些井无外来能量补充,只能依靠天然能量开采,称之为无能量井。因此,研究适合复杂小断块油藏特征的开采技术,对于提高油井产能和油田的采收率,甚至是对于老油田的增产和稳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邢静 《内江科技》2012,(3):51+60
东辛浅层勘探范围包括东营穹窿背斜构造和辛镇长轴背斜构造以及二者接合部。东营构造在平面上表现为放射状和环状断裂体系,辛镇构造是被两条二级断层切割,近东西向长条状的地堑。该区断层活动时间长,在油气大规模运移的馆陶-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深部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储集层运移到浅层,聚集成藏。该区浅层成藏受宏观构造背景控制,大的油源断层附近油气易于富集,尤以反向屋脊断块最为有利,局部受岩性控制。断裂组合制约油气富集程度。实践证明,东辛浅层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刘瑞 《内江科技》2014,(4):62-63
<正>YX地区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油气资源丰富。因断块破碎,断层多,受地震资料的制约,导致对地下构造认识不清。本次利用地震相关、三维解释技术等技术对该区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5,(17)
东庄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田,由于地质构造复杂,长期以来对构造展布、储层发育、油气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加之原油含蜡高,凝固点高导致开采工艺复杂,长期无法系统开发。直至2004年后通过油藏开发认识的突破和开发配套工艺的完善才纳入系统开发使储量得以动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套管开窗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钻井配套工艺技术,到目前为止,利用该技术在胜利、塔里木等油田成功地完成了19口井的施工,短半径水平井不但节约钻井成本,而且更多地增大油层裸露面积,尤其是在老井二次利用、较薄油气层、复杂断块和小区块开发,提高了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结合古沉积背景、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等对刘庄地区刘9断块区开展单井相、测井相、剖面相以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确定了刘庄地区沙二下主要为三角洲~漫湖沉积环境,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水道侧缘溢岸沉积、滨浅湖的泥质浅滩、砂质浅滩、洪水水道间的漫溢沉积等,为后期开展相控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以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康 《内江科技》2022,(8):17-18
经过40多年的生产,辽河东部青龙台地区已经进入了勘探开发的中后期,微构造、小断层、小断块、薄储层等的识别与解释是该区增储上产的关键。但青龙台地区的构造非常复杂、地震资料速度变化十分快,因此如何做好高精度速度建模和深度域偏移成像处理,以落实佟二堡断层、牛青断槽及青龙台/东凸潜山成像、寻找有利油气藏是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难点和难点。通过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青龙台地区的地震资料成像精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偏移归位更准确,准确刻画了佟二堡断层,潜山边界及内幕,有效地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5.
卢惠东  黄昌碧  李静  董涛 《内江科技》2008,29(2):107-107,118
辛109断块属于典型复杂断块油藏。2005年以来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封、堵、卡、调等工作,优化产液结构和注水结构,减少油藏平面及纵向干扰,有效提高了断块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6.
于倩 《内江科技》2012,(11):115-116
通过运用地震、录井、测井、试油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宝饶洼槽斜坡带主要发育顺向翘倾断块构造样式;宝饶洼槽烃源条件优越,斜坡带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利于形成油气圈闭;主要有源内单一和源外复式两种输导系统;发育"简单阶梯状"成藏模式;综合生、储、盖和构造条件分析,对宝饶洼槽斜坡带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对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中高渗整装断块油藏已达到开发中后期,开发潜力有限,零散分布的小断块油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性就逐渐显露。本文依托中孔、中渗小断块油藏为试验区块,重点开展油藏工程部署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情报研究不断调研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介绍复杂断块油气田及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方面的最新理论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为油田生产及科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不断推动油田的油气生产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是西北油田获取重要技术信息的主要手段。围绕油田生产科研需要,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油田的生产科研经营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油田增储上产、技术革新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英利 《内江科技》2004,25(4):39-39,42
“两个重建”是指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重建复杂断块地质模型,重建油藏注采井网。重建复杂断块地质模型是通过区域断裂系统、区域构造单元划分,确定断块区的主要构造格局、构造单元;通过区域成藏规律研究,确定断块区各个构造单元的主力含油层系;通过加强储层研究,搞清构造、储层对油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大比例尺、小间距  相似文献   

20.
以胜利油田永3典型断块油藏为例,叙述了半封闭型断块油藏的中高含水期油田井网形式优化以及后期的合理注采方式研究。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半封闭型断块不同形式断块的井网形式和注采形式,是优劣较为直观的好方法。通过对半封闭型式的井网形式与注采方式进行优化,分析了不同形式的井网形式与注采方式下的面积波及效率、采收率、累计产油量、含水率等数值模拟结果,针对半封闭型断块提出了最优化的井网形式以及注采方式,为油田今后生产提供最为有利的理论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