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的崇高使命,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雷艳芬 《科教文汇》2014,(8):187-187,193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通过课堂、课外两大阵地的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内心体验,必须关注学情,设计弹性方案,开放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将回归生活的、开放的品德教学生动有效地展现在课堂。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广大师生充分感受到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4.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静 《科教文汇》2013,(7):18-19
"体验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需要小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来完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架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于"体验"中不断获得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验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  相似文献   

7.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强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生命力的四个层面是:健康和安全地生活、愉快和积极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和有创意地生活.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带领学生体验、探究、交流.品德教学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体现我们课程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体验"是高中美术教学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成分,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乐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让他们感受真实,并用真实的笔头记录,让他们能够在充分体验中享受美术鉴赏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文章从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创造性这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育"体"、育"健康",而且也在于育"德"。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老师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品德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有利于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同样,语文学科也完全可以从品德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我们恰当地使用好这条纽带的效果远远超过单一学科。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活动性。品德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讲究、追求其有效性,这样的活动才能真正激活每一份童趣,浸润每一颗童心。  相似文献   

14.
搭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德育课课堂,是新时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做中学",强调让学习者通过模拟情境等体验活动获得真实感受,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标下德育课程的实施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之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越加突出。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思想品质、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时期。而小学品德与社会则应当主动肩负其这个责任,通过教学渗透价值理念,从而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然而纵观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来讲不尽人意,"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普遍存在。基于此,本文以学生为本,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李健虹 《科教文汇》2008,(10):122-123
品德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致使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因而制约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认为品德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动口、动情、动心,并使之落实到行为,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悟、活动,演绎课堂三步曲,从而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教学中,在阳光法则理论指导下,将学生们置身于活动营造出的情境之中,通过活动组织者——老师的适当讲解启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品德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亲历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王静 《科教文汇》2013,(21):18-19
"体验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需要小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来完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架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于"体验"中不断获得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即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课程,小学科学的本质不只是给学生灌输科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好奇心的调动和科学活动的体验。有效教学指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它主要包括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以及研究性的学习上。"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当务之急,它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