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主人公,在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往很多的文学史家把别里科夫具备的性格特征称之为“别里科夫性格”,他们对别里科夫形象分析的要点是注重他的反动性,说他是“顽固的保守势力的代表”,他“凶狠”,“他死心塌地地维护造成了他整个思想性格的那个反动的沙皇专制”,他是  相似文献   

2.
别里科夫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太过压抑自我的小人物,一个藏在厚厚皮毛之中的胆小的可怜的松鼠,一个喜欢条条框框的精神奴隶,从这个角度来说,别里科夫是有那么点"宅"的意思。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核心是恐惧。  相似文献   

3.
提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形象——别里科夫。  相似文献   

4.
别里科夫可笑、可怜、可恶、可恨,但别里科夫更是可怕,他辖制学校乃至全城十五年,是专制制度的可怕的帮凶.  相似文献   

5.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进行到别里科夫结婚的悲喜剧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句戏语"宁要套子,不要妻子"更让课堂笑声一片.在"套子"与"乱子"的冲突中,别里科夫就此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备教时我就留意到,墓志铭在文中是一处"空白点",能不能让学生给别里科夫写墓志铭?这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决定尝试.课堂上,我先以几则名人墓志铭作了引导:  相似文献   

6.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也是我国语文课本里的传统篇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别里科夫,传统观点认为他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别里科夫真的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吗?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叫卫道士。卫道士是指捍卫保护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的人。例如鲁四老爷(鲁迅《祝福》)捍卫保护封建地位的思想体系,他可以说是封建思想的卫士,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们看不出别里科夫拥护沙皇专制制度的表现。审读全文,别里科夫所说的不过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只要不出乱子就好”。别里科夫并没有直接扼杀新事…  相似文献   

7.
文中曾经提到别里科夫卷起的裤腿,这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为何会卷起裤腿?卷起的裤脚就像别里科夫对外出气的毛孔一样,是他唯一与外界接触地方,也是唯一可以让人喘息的地方。小说全文整个让套子包裹着,让人喘不过气来,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也把整个小镇装在了套子里。他对人们的一切都看不惯,学校乃至全城几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用了“情节错乱法”进行分析切入,即抓住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问题,先从中间入手,然后向两边渗透,仅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不错。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既突兀又新鲜的富有刺激性的问题。我问学生,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能不能谈恋爱?学生讨论很热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别里科夫能够也应该谈恋爱。理由有三点:第一,别里科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从人本意义的角度来看,别里科夫也有追求异性的权利;第二,别里科夫的生活并不顺心,他虽然以“辖制全城十至十五年”使人们“战战兢兢”为快,但他的…  相似文献   

9.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罗维奇·契诃夫,一八九八年写成的作品,也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篇作品里,作家塑造了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地维护沙皇统治制度的奴才典型形象。别里科夫的故事,是借“我”(即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的谈话叙述出来的,编选在高中语文第  相似文献   

10.
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这样的结论似乎毋庸置疑,但是,细究文本,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第一个是沙皇专制统治的"恐怖"之处,到底体现在哪  相似文献   

11.
《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消极腐朽令人憎恶的别里科夫。他被视为一个公害,成为了世人都唾骂的公敌。但是,我却不全这么看。首先,我觉得别里科夫很可怜,他很孤独也很无助。试想:虽然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带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来”,无形中给世人套上了一个锁链。但是为什么在他刚刚开始“装进套子里”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开导他跳出套子?难道说在他还没有变得顽固僵化之前,他没有朋友?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因为人性所固有的爱心或者同情心去帮助他、救救他?所以,我认为别里科夫会变得那么消极腐…  相似文献   

12.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结婚了。新婚生活是幸福甜蜜的,但华连卡毫无幸福甜蜜的感觉。她足不出户,因为别里科夫总对她说:“亲爱的,结婚后的女人可不能整天在外抛头露面,那不合规矩!”不久,华连卡与他大吵了一场,原因是华连卡要办个圣诞晚会,但别里科夫坚决不同意。  相似文献   

13.
孙方坤 《学语文》2012,(4):21-22
我们以前在进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时,很少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与其它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因为一般的观点认为别里科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沙皇俄国。在教材中很少能找到与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人物。于是仅仅孤立地对别里科夫这个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装在套子里的人》后痛恨别里科夫,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中学教师,胆小如鼠,整天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不讨人喜欢,确实也很难让人恨他。 终其一生,别里科夫似乎没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他的“罪行”有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15.
教学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们对胆小孤僻、迂腐多疑的别里科夫深恶痛绝,但又觉得别里科夫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  相似文献   

16.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已在两月前去世之后。接着就说:“他也真怪。”这“真怪”二字。便是小说的“眼睛”。整篇作品便从“眼睛”这儿睁开。领起下叙述。并从始至终贯穿到底,说明别里科夫的“怪”。怎么个怪法呢?  相似文献   

17.
邱群丰 《学周刊C版》2014,(5):134-134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8.
别里科夫死了。确切的死期是在俄国大革命的前夜,丧钟敲响在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结尾处。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艺术形象,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必然的结局。别里科夫是在极度苦闷和悲哀中死去的。顽固守旧,整日的惶恐不安,使别里科夫活得实在太累了,“哪怕是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他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嘴里还老是不停地念叨:“千万别闹出乱子来。”如果只是行为怪癖,也许他的死期还不致于那么快,致命的是他把情感和思维方式都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当他看到一位同事和他的姐姐骑自行车时,立即脸色从发青到发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紧扣文本,对契柯夫小说《套中人》的主人公形象别里科夫进行重新认识。文章从小说结构入手,论述了别里科夫形象的普遍性,否定了别里科夫是旧制度的卫道士和帮凶之说,指出别里科夫不过是沙皇专制制度下被扭曲了的奴性十足的“小人物”。文章还论述了“套中人”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危害以及契诃夫创作《套中人》、塑造别里科夫形象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卫道士乎,牺牲品乎?——兼评别里科夫的典型类型●安徽程敬原《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一直被认为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详见课本预习提示和教学参考书)。最近又有教师撰文否定“卫道士”之说,发表新见解——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