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同义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不同或构造不同而表达内容基本相同的两组或几组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由于不同的语用需要,我们会灵活选用不同的句式。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NP+在+NPL+V着"及其同义句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5.
张帆 《海外英语》2011,(13):329-330
提要:"很+NP"这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它频繁地出现在汉语报刊杂志及日常生活的口语中。该文在简单介绍了典型性理论,归纳了"很+NP"结构中NP的类别,在其基础上,主要从语用、语境、语体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它们对这一结构中名词的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V+到+NP"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结构,不同的人对这一结构的意义理解一般是相同的,但一涉及语法分析的结果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V+到+NP"结构的分析步骤:1.分清"到"后"NP"的类型;2.具体分析,区分不同的"到",对号入座."V+到+NP"结构分析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语音对语法的影响;2."到"的词性虚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8.
王巍 《现代语文》2014,(4):87-90
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因其复杂的句法表现和内部结构而值得研究探讨。本文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框架下,研究"对"字句中"NP1+对NP2+VP"句型的句法结构,并对其生成方式进行推导,揭示其内部结构间的语法关系以及具体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NP+上"的语法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P+上"是十分常见的短语,它既能表示处所义,也有表人义,还能表示时间义."NP+上"的表人义从其处所义发展而来,其发展轨迹为:处所义-表人义兼有处所义-表人义."NP+上"的时间义也是由其处所义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0.
NP+BE+NP构式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 (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构式,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构式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相似文献   

11.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前人对“得”字句变换已做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得”字句的三种基本形式的转换等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Ns+V+得+NP+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提出了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得”字补语句的习得办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了“还NP呢”(S1)句式与“到底是NP啊”(S2)句式在两种不同思维层面中的同和异;在主观推测层面,S1与S2具有相同的固有推测义;在客观认知层面,S1与S2具有不同的语境认知义。这种不同思维层面的同和异,集中体现了S1与S2这两种不同句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小心N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及相应的结构特点,认为“小心NP”是个多义格式,它可以表达两种主要的语义类型:“提醒”和“警告”,并分析了进入“小心NP”祈使句NP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小心NP”取什么语义类型取决于NP在其所在的论元结构中所扮演的语义角色及NP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关于“领属”的有关观点,对现代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NP在手”句式进行了描述和解释。所谓“NP在手”句式,指的是能够以自足小句的形式在复句中充当分句的“NP在手”结构。  相似文献   

16.
“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 ,可把“给 +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 (《“格”辨》 ,2 4页 )。按照这个原则 ,可以把“给 +NP”中的NP划分为 :〔对象〕、〔施事〕、〔受事〕 ,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 +〔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 :〔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 ,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 ,又可以次范畴化为 :〔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7.
“A谓十NP”结构是“NP+ A谓”的语用变换式,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特殊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较为鲜见,但新近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A谓+NP”结构中的“A谓”为唯谓形容词,“NP”为名词性成分,学界对古代汉语类似句式一般理解为“形容词的意动或者使动用法”.这样的解释大量增加形容词的动词活用,不太符合语言常态规律,有些解释违背语境的语意表达.现代汉语和侗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一般不能用使动或者意动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如果通过把“A谓+ NP”结构中的“NP”或者“A谓”回置来理解,则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8.
"曾经+的+NP"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是现代汉语常用的时间副词,一般用作状语.近年来经常出现在“曾经+的+NP”搭配方式中.本文对这种搭配方式形成的原因、条件及NP的语义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几种说法进行商榷.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兴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论"非常+NP"     
近年来,语言学界已经对“副 名”做过许多的讨论和分析。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选取“副 名”结构中的一个“非常 NP”来加以继续探讨,并将之与“形 名”的“非常 NP”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这两种结构对名词性成分NP数量意义的特殊要求,并参考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非常”的用法对它们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