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据我归纳,以下五种语文错误是人们最容易犯的:1、混用"启事"和"启示"。启发、告知(别人),谓之"启示";"启事"则是指公开发表的说明某事的文字。如"招领启事"、"寻人启事"等。2、错说"凯旋"为"凯旋归来"。"凯旋",意为胜利归来,包含了归来的意思。3、错说"报刊"为"报刊杂志"。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7,(26)
"神州"与"神舟"不分,"启示"与"启事"混用;天南海北的方言聚在一起谁也听不懂。语言不统一,文字不规范,给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带来巨大障碍。在9月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等八部门正式启动了第十届全国普通话推广宣传周活动(以下简称推普周),9月9日在井冈山举行开幕式。语用司司长王登峰介绍说,此次活动主题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人把“招领启事”、“寻物启事”等误写成“招领启示”、“寻物启示”。这是由于不知道“启事”是什么意思造成的。古人所谓“启”是一种文体,它的意思是“陈述”,“启事”是陈述事情的书信。后来报纸上发表的公开信也叫“启事”,现指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而“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可见这两个词的意义大不相同。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4.
“启事”和“启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得较频繁但又容易混淆的两个词。遗失了东西,写一张“寻物启事”;某单位要招工,贴一份“招聘启事”。但是,上述“启事”却常被  相似文献   

5.
平时,我们在墙壁上时常看到一些引人注目的失物启事,有的如此写道:“失物启示:因本人不慎,昨天在教室丢失×××,如有哪位好心的人检到,请告知×××,本人不甚感谢!……。”此类启事,屡见不鲜,每每看到这些,总觉得格式一样,错误雷同,似乎出自一家之手。寥寥数语,错误就有两处。其一,“启示”,应为“启事”,两者合义各异,不可通用。“启示”应解释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事”则是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  相似文献   

6.
近义词混用在留学生所犯偏误中已司空见惯,词语之间如何辨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这个难点出发,以"能""会"为例,首先说明两者的词类归属,随后分析研究异同,最后阐述在教学中的启示,以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语言点,并正确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徐梓 《中国教师》2007,(11):45-46
<正>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相似文献   

8.
张伟兴同学问:《错字小议》一文里在谈到“正和误和平共处”的错字时,举了“一个不大容易遇到”的例子,即198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上的一篇小文章《“启示”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篇小文章“连标题带正文,两个‘启示’,四个‘启事’,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表示作者(编者?校者?)还拿不定主意呢?”但就是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错”在哪里。究竟“错”在哪里呢? 《“启示”的变化》中两个“启示”和四个“启事”是“正和误和平共处”了。将两个“启示”都改为“启事”可不可以?可以,但完全没有必要改,改了反而会削减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我认为文中两个“启示”是作者有意写的两处错,并不是“拿不定主意”而出现的错字。其一,正文中“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遗失启示’被‘招领启事’代替了”这句话里的“启示”,是“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是作者有意展示的贴“启  相似文献   

9.
沈丽琼 《甘肃教育》2011,(20):72-72
“启示”和“启事”,音同义近,我们在日常的使用中也往往不注意区分,因此二者常被混淆错用。 今天路过一个酒店,门口贴着大幅的招聘海报,迎头就是四个大字:招聘启示。相信这类错误我们也是常常会犯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词的构成和它们各自的含义做一些辨析。  相似文献   

10.
这两个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现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张贴着这样的“启示”或那样的“启事”,到底哪一个正确?见到“敬启”一词,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写信时的一个常用词,可是它该怎样使用才算得体?对“启示”和“敬启”人们在使用时却常常发生常识性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没弄明白它们本来意义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丁丁爸爸的自行车放在小区门口不见了,晚饭后,丁丁爸爸想让丁丁帮着写一则《寻物启事》,可丁丁却误写为《寻物启示》。结果丁丁被爸爸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丁丁满怀委屈地上了床。  相似文献   

12.
启示·启事·启发“启示”和“启事”都读qǐshì,但它们的词义是不同的,应注意区别。启示,指开导、告知,揭示事物的道理,使人有所认识、提高。例如:这部电视片给观众以深刻的启示。启事,指陈述事情;又指陈述事物的公函。在现代汉语中,“启事”通常指的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湖北教育》2006年第10、11、12三期刊登了一则“敬告读者”,现照抄如下:敬告读者:本刊举办的“教师人生”征文活动启示刊登在第14面,请留意。本刊推出的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征文活动启事刊登在第19面,请留意。  相似文献   

14.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是不是一个概念呢?不是。它们是有区别的。绝大多数学生用这两个词时不作区分,随意乱用,因此,这两个词混用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何快速有效地区分它们呢?我觉得作如下区分比较见效。  相似文献   

15.
副词"绝"与"决",在表示否定时,都可以放在否定词"不"前面,作状语。在使用过程中则出现大量混用现象,但通过分析发现,二者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对于二者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通""同"的混用、乱用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辨析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使广大学生了解和区分这两个术语的异同,提出区分"通"和"同"术语的建议,有助于今后的教材对"通"与"同"这两个术语的使用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正>"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因此,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  相似文献   

18.
"原来"与"其实"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副词,二者在语义方面有某些相似交叉之处,留学生学习了这两个词后,常常混用.所以本文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对"原来"和"其实"做了对比考察,以期对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虚词"的"作为定语的标志,是现代汉语结构助词之一,但在语言应用中却易与"地"、"得"混用。以《城市信报》为考察对象,归纳出"的"的误用类型和原因,并在历时层面探究其来源和演变,在共时层面探究其语法功能和固定格式,对辨别"的"、"地"、"得",以及规范语言文字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英  徐霄鹰 《现代语文》2009,(7):134-138
本文通过对两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口语中使用否定词"不"和"没"的情况进行了个案追踪调查,并对其从初级到中级三个阶段混用"不"和"没"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只有否定跟过去有关的行为动作或情况时,学习者才会较多地混用"不"和"没".混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任意用"不"来否定跟过去时间有关的行为动词,来表示学习者所认为的主观意愿;第二,误用"没"来否定跟过去有关的认知心理类动词.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对否定词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