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JoyceCarolOates)的小说《在那一年的秋天》展现了她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一爱情的失落与死亡。以往的评论多从心理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其艺术力量,本文则运用叙事学理论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着重从叙述视角转变的角度讨论男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先让男主人公“缺席”,对其形象预设一片空白,从而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使其有继续阅读的冲动。随即借助女主人公的叙述视角切人,对空白进行“填补”,逐步建构出男主人公的形象。紧接着作者又改变叙述视角,从男主人公的儿子的眼光中彻底解构之前建立起来的男主人公形象,还原其真实面貌。小说以“解结式的打结”方式结尾,留绘读者无穷想象、思索与回味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麦克白》中的主人公麦克白本身是善良的,但最后逐渐在贪欲和野心的驱使下丧失了其善良。莎士比亚这个剧作的出色之处并不是描述主人公如何从英雄变成了恶贯满盈之辈,而是在描述主人公不断追求权力顶峰的过程中,其内心的纠结和痛苦——即对善与恶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短篇佳作,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本文试图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思,通过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来分析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汉宫秋》的悲剧性质早成定论,无有异议。但其悲剧主人公究竟是谁,其悲剧意蕴又是什么,却一直争论不休,悬而未决。本认为汉元帝是悲剧主人公,王昭君只是悲剧主人公的牺牲品,其意蕴是在表现一代帝王的人身屈辱和政治上的惨痛失败。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汀所创作的六部小说,皆以女性为主人公,以婚姻为主题,而男主人公在其作品中充当着女主人公的领路人和道德楷模。该文概述了简.奥斯汀和她的小说,着重分析了简.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及其与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作者得以创作出6部取材相同小说的心理原因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6.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迸涌的流泉》是一部具有德国传统教育小说模式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约翰的成长为主线,叙述了主人公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下的成长和与环境磨合的过程。本文借助法国著名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思想家拉康的主体认证理论,对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中语言在其主体认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再现其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英裔爱尔兰女作家玛利亚·埃奇沃思在《倦怠》中,以男主人公格伦索恩伯爵为叙述者,叙述了男主人公摆脱倦怠,重塑男性主体,重获男性权力的故事。男主人公的倦怠源于其主体建构过程中象征父性秩序的能指以及对应的“他者”的缺失。摆脱倦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男主人公重回主体建构本源,重新开始建构权力主体,重拾主体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98-103
在京海两派领衔人物沈从文和施蛰存都市书写的笔下,主人公常常以"漫游者"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游的形式观察和打量都市,形成独特的审美经验。在沈从文作品中,都市是其主人公借以逃脱居室逼仄的一个场所,但主人公常常被都市拒绝而逃回住所;施蛰存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漫步于繁华的街头,此时,都市成为一个催化剂,催化着人的欲望。两派代表人物的都市书写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9.
《野草在歌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与她大多数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同,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丽是一位悲剧女性。不可否认,白人殖民主义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因,但作者认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还有其未能超越的自卑情结,该内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纯真年代》塑造了一系列重要形象,其中以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最为突出。以成长的视角来审视男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发现他与两位女主人公以及自身所处的纽约上层社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这让他在自我中形成了一个矛盾体。探究男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其如何实现自我突破、进而产生价值观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王羲之以书法艺术闻名,但为官逾其人生之半,且力争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作为,显示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能力。如,有大局意识,忧国忧民,能从国家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勤政,务实,爱民;针砭时弊,改革弊政,精官简文,严刑惩贪;重责任,轻权力,不以官位为进退等。在当时,堪称清醒的政治家,爱民的地方官。当然,他没有尽全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是职业政治家。这与他所处的恩赐官僚制时代有关,更与他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和骨鲠孤傲、不拘于俗、追求自然的个性及酷爱书法艺术的心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词情感特征突出。彻底享乐、坦直言情、极情尽致地抒写亡国感受,表现着他的真率;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人经历、诗人天赋,造就了他的敏锐;自然感发之情,世路飘忽之感、河山社稷之悲,合构成他情感上的巨大负荷。而这真率、敏锐、大负荷的情感特征,正是李煜词作具有经久不衰的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关注海子其人其诗,我们不难发现海子作为赤子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理想破灭后反抗绝望的勇气。通过分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我们感受到赤子诗人海子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强烈追求和无限憧憬.也体会到理想破灭的海子内心痛苦的无声呼唤。  相似文献   

14.
余廷明 《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34-36,40
拜伦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大诗人。他的诗篇极大地激励了众多的著名的艺术家。不可否认,拜伦的文学创作与其同性恋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与几位男孩的浪漫史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研究拜伦时,要正确理解这位天才诗人,我们不能忽视他的性取向。随着社会进步,他的同性恋生活不会使他的作品黯然失色。他对文学的贡献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穆时英是那种“为表达苦闷与寂寞”而创作的抒情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几个他所需要的人物作为道具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人物是他的自我心理投射,分别负载着泄愤、自慰、寻梦、表达幻灭感四种使命。这些人物合起来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共同表达了他的心理需求,凸现了作家的主体人格。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入手研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中年自请来颍州为守后,便把颍州定为终老之地。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诸多思念颍州,表达归颍愿望的诗作。颍州的魅力是欧阳修思颍的显性层面。思颍实际上就是思隐。对故乡缺失的家园情感也移聚到对颍州的思念中,思颍又是思家。归隐情怀与家因情感最终共同融注到思颍之中。思颍是对宦海风波、现实无奈的远离,对宁静淡泊而又自由稳定的精神家园的寻找。激发欧阳修寻找精神家园的因素即他的人生悲情,其现实来源有三:健康状况的衰退、政治理想的失落以及亲人故交的零落。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洪堡特是19世纪世界公认的语言哲学家,他的语言哲学思想深奥、精辟,不易整体把握。纵观洪堡特的语言著作,我们会发现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以精神为本原的哲学前提下的。精神是统领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总纲,也是解读洪堡特理论的钥匙。另外,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中渗透着他深深的民族情结,他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对语言、精神和民族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后的进一步推衍。理解洪堡特语言学思想中的精神和其中的民族情结,有利于对他的语言哲学思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20.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