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诗经》与《楚辞》是最早的有集中的女性描写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后世文学女性描写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诗经》与《楚辞》中的女子形貌描写进行多方面对比,展示诗骚女子在形体、容貌等方面的特质,并试图诠释审美视角下先秦时期的女子形貌以及对后世文学女性描写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高中教师和学生对于《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们认为该女子敢于突破世俗传统的束缚,具有"自主"的意识。那么,对待世俗传统我们是否应该持有这种决绝的态度?对于《诗经》爱情诗中"礼"的文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与对待?笔者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树立审辨性的思维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秉承审辨性的立场去赏析《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结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探究"礼"在当时爱情诗歌中的起源、现实意义等,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子形象,从她们身上不难看出《诗经》时代女性的生存景观。由于人内心世界具有复杂性、深刻性、变动性等特征,所以,对于女性精神世界的探索仍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本文拟从《诗经》中女子之忧的角度来对当时女性的精神世界作一分析,以进一步了解那一时期中国女性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女子对爱情的大胆主动令人惊奇,本文主要从男女比例、地理的隔绝、女性的压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女性的性心理、社会遗存等方面探讨了《诗经》中女性对爱情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诗经》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红白”两大色彩占据了主导地位。《诗经》中对女性的描写,具有明显的以素为美的倾向。女子素淡典雅,平常多穿白衣,在节日盛典甚至结婚等大型活动中尤其要穿白衣。这和以后社会描述女子红香翠软、软媚绮丽、披红挂绿、错金镂彩的情形截然相反。在《诗经》多彩的男性世界中,红色则占据了主导地位,红色的服装及其器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经》中关于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情感的初步诉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女性观。文章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众女子的外在美、内在美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经》中关于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情感的初步诉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女性观。文章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众女子的外在美、内在美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女子。《诗经》女子,无一不美好:或美貌,或可爱,或贤淑。都叫人怜爱。读《诗经》女子,总会浮想联翩。国有这些女子,是何等美好!像《硕人》中的庄姜,在出嫁时,其车马、随从、容貌的描写唯恐不细,  相似文献   

10.
在《诗经·国风》中,《氓》是一首反映我们祖先男女婚恋、家庭生活的优秀诗篇,诗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在经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过程中,对待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正确人生态度,以及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可见,在《诗经》所产生的时代,由于远古遗风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女子婚恋比较自由,有别于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时期严格礼教约束下的女子,她们有着更加接近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和对自由平等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女性的思妇身份是男权中心文化的一种强行规定,其中体现着男性主宰女性的意图。《诗经》时代的女子还较少礼教束缚,有着较大的活动自由,她们的生活空间也相对广阔,情感状态也多有波折,内心世界自然是立体多变的。同为思妇,她们并不同于后世女子,一味地围绕着丈夫缠绵悱恻,诌媚不已,她们有更广阔的情感寄托,也有自信的情感基础。因而,《诗经》中的思妇之“思”,其实应该是女人之“爱”,而不单纯是无主体人格的单相思。  相似文献   

12.
1、《静女》中的女子应是男青年“寤寐思服”的美人解读《静女》一般不外两说。其一为刺时说,代表为郑玄。郑玄注《静女》为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其二为约会说。张松如主编的《中国诗歌史》云:“《邶风·静女》一诗,是写情人幽会的……”(P89)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第三册《语文》教科书也从此说。约会说近中的鹄,却将静女理解为浪漫多情主动示爱的“美人”。对此,笔者谈谈一己之见。《诗经》中“静女”一词只在本诗出现。朱熹注为:“静者,娴雅之意”;“静女”就是指文静稳重的女子。那么,女子为何能文静稳重呢?看《诗经》中的诗句:彼…  相似文献   

13.
《陈风》是《诗经》中较为直接反映巫觋文化的篇章,巫觋文化与自古的巫祝氛围及外来影响是分不开的。由于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再参考《陈风》中的其他篇章,我们有理由认为《宛丘》中的主人公不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巫女,而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宛丘》这篇诗歌是对一个男子在一次民间集会上见到了心仪女子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人物性格方面,《诗经》和《楚辞》的女性分别呈现出阳刚型和阴柔性的特征。本文以《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为例,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阳刚性。  相似文献   

15.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一部研究先秦时期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描写爱情的诗篇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的重要一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的研究揭示西周时期女性的爱情生活以及她们对爱情、生活的态度,从而使我们穿过时间的限制,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先秦妇女。  相似文献   

17.
《诗经》又被称为“爱情诗”,《诗经》里的大部分诗篇描绘了先民们纯朴、感人的爱情故事,而描写女性之美的更是为人称道,诗中女子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那些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同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女性视角加以考察,它非常显地体现了周代“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周代男权化秩序的影响下,《诗经》中“男尊女卑”女性观具体表现为一夫多妻、丈夫可任意弃妻、包办婚姻等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是引人注目的,女性的种种表现与其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后来,由于封建礼教日趋严密,后代文人士大夫的爱情诗与《诗经》中的爱情诗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