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章开沅先生因偶然因素开启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并由此发现了耶鲁所藏他的业师、金陵大学历史系创办者贝德士的文献。“贝德士文献”内容极为丰富,彰显了贝德士献身教育、追求学术、寻求正义、无私奉献的一生。晚年的章先生以研究“贝德士文献”为志业,先后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教会大学史、中国基督教史等领域的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和社会的巨大反响,成就了章先生学术生涯的又一高峰。章先生继承了贝德士未竟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强调传教士研究对“走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并以“呼唤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建”响应贝德士“给全球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的呐喊,实践了“史学的参与”。从贝德士到章开沅,从学术追求到人生理想,两代学人学脉绵延、薪火相传,他们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学术精神,值得后人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2.
章开沅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之路有一个从辛亥革命——群体研究,到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研究,再到构建史学体系的变化过程,此中所潜藏着的是从地域情结到民族情结,然后是史学情结。  相似文献   

3.
西方教育史学在战后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史学到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新文化教育史学的嬗变历程,对教育史的阐释也从一元发展到多元.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修正派教育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和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史学等流派.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又存在交叉和相互影响的情形;各流派研究触角不同程度涉及劳工教育史、少数族裔教育史、城市教育史、妇女与性别教育史、婚姻与家庭史、儿童史、青年史和地方教育史等领域;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历史相对主义盛行和"碎化"危机.当代西方教育史学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多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是高等教育学专家、南京大学王运来教授的近著,该书列入了由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和余子侠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金陵大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会大学,由“汇文书院”、“基督书院”、“益智书院”三所学校于1910年合并而成。当时,金陵大学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社会影响上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陈裕光执掌校政时期,金陵大学更是以其科学的管理、优良的学风和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雄踞南国、饮誉世界”的著名学府。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史学研究转向现代史学研究的过程中,大学史学教育的专门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早设立史学分科的大学,其史学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对后来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和流派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为促成中国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构筑新史学体系,曾主持史学系的课程改革,力求做到史学教育中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史学专门知识教授的有机结合。虽然朱希祖最后被迫辞去史学系主任职务,但其主持的课程改革却对后来中国史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章开沅先生是近代史学界的泰斗,其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无与伦比。从其在读秀学术空间内的78部著作来看,他的学术成果可以分为教育和历史两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是其著述的丰产期。章开沅先生的学术研究率先在辛亥革命史发力,并将此研究贯穿近70年的学术生涯;同时,以此为基础,延及张謇、基督教史、苏州商团乃至抗战史、地方史以及古代史等研究。截至笔者起草本文(2021年7月),从知网学术空间中查寻到研究章开沅先生的学术类文章76篇,学界对章开沅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著作、教育思想、人物访谈和人生经历这五个方面的关注已持续近50年。这些研究是章开沅先生学术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章开沅先生思想脉络的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7.
谈中国近代史学的演变,总绕不开梁启超,尤其是他的《新史学》,对传统史学所带来的震荡效应,至今余波荡漾。吾国史学在经历近代百年的变化,此一吸收与反思的过程中,究竟所谓“新史学”的观念带给中国近现代史学何种面貌?又产生了何种影响?这是值得吾侪深思的大哉问!梁启超及近代史学的前辈们,无论直接或间接引进欧美、日本的近代史学方法与观念,其目的均在借异域之学改造旧史,以达其所谓之“新”。然而,在新、旧二分法下,往往是以西方史律衡绳吾国旧史,如此关照下,旧史仿佛“镜中之妖”,史家本人于镜中观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旧史,绝非传统史学的原貌。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素以多变著称,其史学的变化深受时代环境及知识来源的影响。本文非全面性检视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反聚焦在其“新史学”倡议下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采进化主义观点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对史学定义的游移与多变性以及向传统史学的复归等议题。梁启超史学的诸议题,提供我们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多元想象。  相似文献   

8.
何炳松(1890~1946)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史学理论、史学史和历史教育研究方面,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译介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对鲁宾逊的“新史学”派倍加推崇;后期则兼收并蓄,综合了中西史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鲁滨逊是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的一代宗师,其新史学派是战后美国新史学的本土渊源、新左派史学的基础和后现代史学的先声,鲁滨逊新史学输入中国后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对此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为中国西方史学史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宋浙东学派的学们以“事功”为出发点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在史学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特别是明清学的史学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总结他们的史学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现实意义。本试图从他们研究历史的出发点、所坚持的历史进步论、呼吁史学体裁的变革及主张六经皆史、注重发挥义理的观史之法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战后世界新史学发展的潮流中,美国的社会科学史学派通常被学术界认为与法国年鉴史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鼎足而立的三大史学流派之一,就其所取得的史学成就及其对战后历史学发生的重大影响而言,称它们为战后国际史学尤其是西方史学界的三支最重要的新史学流派亦无不可。本篇介绍美国的这一流派。  相似文献   

12.
齐思和的史学成就与他本人的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以维护“史学的科学性”为前提阐述其史学功能观;在史学著作的文字表达方面提出“有则更好,没有也可”的观点;在什么是理想新史、编纂新史的步骤与组织形式等方面齐思和也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加拿大教育史协会通过设置学术奖项、定期开展学术会议、发行专业的《教育中的历史研究》期刊以及在各大学教育系中进行教育史课程授课及研究等工作,推动加拿大教育史学科的发展。21世纪以来,加拿大教育史学科发展呈现以下新特点:研究主题广泛而有时代特色;注重对本土教育史学、传记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关注大学史研究以及对女性主义教育史研究的创新;注重加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外国教育史学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的教育史学史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外国教育史学史研究方面,更如同凤毛麟角。①为此,笔者想就外国教育史学史研究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对该问题有兴趣的人士关注,并进行共同探讨。 一、研究外国教育史学史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有生命力,要想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必须面对所谓“意义”或“功能”一类问题,外国教育史学史亦不例外。人们在谈到历史学的功能时,一般都要强调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包括历史学的认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下面,笔者将主要从外国教育史学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工人运动史、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德国历史连续性等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对联邦德国的批判社会吏和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日常生活史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不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德国新教育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历危机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讨论阶段;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针对教育和社会的关系、青年教育和青年运动等问题,新教育史学进入自我反思阶段;3)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新教育史学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宽度和深度。新教育史学在德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如扩大了教育的内涵,教育史研究的中心从政策和课程转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际互动;计量方法被广泛采用,对社会机构的变化作出了细致的检验等等。但新教育史学也受到诸多批评,如教育史研究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色,并且在当今德国的教育史研究中,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仍然将现代教育的矛盾性作为教育史研究的中心,这些将使德国新教育史学陷入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张光宇 《天中学刊》2013,28(1):115-119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是其数十年学术成就的一次总结,既有对中国史学史研究中一些谬误、讹传的纠正,也有对中国史学史传统问题的新认识、新观点,更有对史学史著述学术研究前瞻性的体现.我们应注重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早日建立史学评论、史学批评的体系来净化学风,并不断扩展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教材体裁.  相似文献   

18.
解读历史·超越历史·超越现实——从《实斋笔谈》看章开沅先生的史学思想体系田彤“大家”之所以为“大家”,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融于所追求的事业之中;就在于他把事业的终极关怀当作自己的终极理念。章开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家”,但由于他是一位研究精专、...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修正美国传统教育史学的两个流派,即“温和”修正派和“激进”修正派。本文试图通过对温和修正派形成的背景及历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以及该流派的一般特征的研究,揭示战后美国教育史学嬗变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战国史学,历来被划到先秦史学的框架中而被视为中国史学发展的童年阶段。然而近四十年来大量简帛文献的整理和公布,显示出战国史学编纂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和多途发展的态势。其中“事语类”史书数量最为丰富,反映出“记言”“记事”已成为春秋以来史书编纂的主流趋势。清华简《系年》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具有纪事本末特色的历史编纂方式。天文、地理、礼仪、谱系类的编纂,则是战国史学分化的具体反映。战国史学编纂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成熟的气质和多样的面貌,得益于战国“史家”这一家派的贡献。新出简帛文献显示,战国史学已经走出了单一的以《诗》《书》载史的模式,分化成不同类型并具备一定体例的专史,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史学成果。多样化,正是战国史学整体面貌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