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失真健康信息滋生和分享传播的温床,探索失真健康信息特征对用户分享意愿的交互影响机制,能够为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助力。[方法/过程]聚焦于失真健康信息特征中的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个方面,结合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两种中介机制,提出9个研究假设、1个研究问题。通过设计2×2×2的参与者内部实验情境,收集223名参与者的1 784条实验数据,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路径分析对假设和研究问题展开验证探索。[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种启发式线索对用户分享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彼此间存在交互叠加效应。同时,被扭曲的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在这种促进关联中扮演关键中介作用,是用户分享失真健康信息的重要前置因素。影响机制研究加深了对互联网失真健康信息传播行为的理解,并为各方开展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已成为消费者健康信息搜寻的重要渠道。Web 2.0环境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形态嬗变使在线健康信息环境日趋多样与复杂,用户在异质信息源中选择恰当健康信息的难度显著提升。本文基于启发式信息处理视角,从理论层面梳理启发式与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构建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实验研究法,以受控健康信息文本与启发式信息线索网页框架构建实验材料,并招募高中生群体这一典型的数字原住民作为被试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各类健康信息来源中的启发式信息线索对数字原住民的可信度判断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机构信息源线索的出现会显著提高数字原住民的可信度评价。数字原住民对机构信息源的可信度评价显著高于商业信息源与社会化媒体信息源,而商业信息源与社会化媒体信息源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数字原住民的健康信息行为模式,并为政府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更好地构建健康信息平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处于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不同阶段的个体接收不同的框架化信息后健康风险认知及相应行为改变决策的变化情况的差异,确定何种信息能更有效提升处于不同变化阶段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并促进行为改变决策形成,为下一步进行不良行为改变的纵向信息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前期研究提出的综合理论模型,选取按时吃早餐作为研究特例,利用自制问卷对被试者进行横断面考察研究。最终通过对所获得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其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进一步讨论,得出可行的干预意见。[结果/结论]在健康行为改变的初期(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负性框架信息更有助于个体提升风险认知进而促进行为改变决策的形成,而在健康行为改变的中后期(准备阶段、行动转变),信息框架不再对风险认知的提升程度具有差异,但此时正性框架信息能够通过对自我效能的显著提升来促进个体产生行为改变决策,而信息框架对处于健康行为改变终末期(维持阶段)的个体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环境下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健康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失真健康信息(health misinformation)现象逐渐引起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推动失真健康信息传播机制与协同治理方案的研究,促进互联网健康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首先,从失真健康信息概念内涵以及研究主题进行研究现状的梳理;其次,从失真健康信息的传播、识别以及干预3个方面进行文献述评;最后,归纳总结互联网环境下失真健康信息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上海中心城区进行问卷调查( N=449),对网络病人的互联网健康信息使用与满足状况以及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病人的疾病自我诊断和医疗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运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网民比例远低于美国;搜索引擎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健康信息获取工具;网民对互联网健康信息的总体满意度较低;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病人自我诊断的影响较大,而对网络病人医疗决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1)
网络口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口碑传播形式,但由于互联网复杂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网络口碑可信度的研究主要从来源、内容、渠道3个方面展开,但这样的分类忽略了消费者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因此不能帮助研究者区分不同能力的消费者对各类信息的感知。本文从消费者信息处理能力的角度出发,依据双重加工理论将网络口碑的研究因素分为信息类和规范类对网络口碑可信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突破了原有的分类局限,更加贴合消费者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以期为今后的网络口碑理论研究和网络营销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探究信息疫情背景下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为危机情境下健康谣言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在S-O-R与ELM整合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信息疫情背景下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解释信息刺激驱动用户感知进而影响分享意愿的双重加工路径,利用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个人涉入度负向影响健康谣言感知信任,来源可信度正向影响健康信息焦虑和健康谣言感知信任,用户感知正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并在模型中起中介作用。电子健康素养在个人涉入度、健康信息焦虑与感知信任之间都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来源可信度触发的外围路径对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更大,信息疫情背景下人们更依赖于非深度思考的信息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健康信息素养已成为促进公众健康素养的关键节点。近十年,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中贯穿着健康信息素养提升研究这一条主轴,学者们相互合作,主要从个体自身角度和外界因素多角度探讨高效的提升路径。研究主题主要涵盖:健康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健康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公共图书馆的健康信息素养研究、不同群体的健康信息素养和健康信息行为研究等。未来的研究或将着重在边缘化群体的健康信息素养研究、健康信息来源的权威化和专业化、健康信息素养研究范畴全面化,同时还应注重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方法交叉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健康谣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在线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探索影响辟谣效果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方法/过程]研究采用2(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3(信息来源:质量来源vs.数量来源vs.对照组)、3(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vs.对照组)×2(话题卷入度:高话题卷入度vs.低话题卷入度)的组间实验设计,从信息框架、信息来源、话题卷入度3个方面探索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均正向影响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且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大于叙事信息;数量来源与质量来源对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质量来源的效应大于数量来源;信息来源显著调节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当信源是数量来源时,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当信源是质量来源时,非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研究还发现在高话题卷入度组中,非叙事信息组对辟谣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叙事信息组,但在低话题卷入度组中,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健康信息搜寻行为非常普遍且日益重要,全面了解与探究用户的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能够促进用户对健康信息的关注,优化健康服务,提高公众的健康信息素养,也有利于构建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模型框架。文章对国内外用户的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进行回顾和梳理,提出当前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整体框架,以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为中心,从影响因素、搜寻过程以及后续影响三方面评述相关成果;分析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为未来研究提出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