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礼记·哀公问》篇首,"哀公问礼于孔子"时,后者自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小人"作为孔子自称,在其他典籍中极少出现。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结合文本与其他典籍,疏解"小人"在此处的意蕴,兼论《礼记·哀公问》"哀公问礼于孔子"中"君子"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句、篇章的知识。目前有些同志感到字、词、句教学的内容比较明确,容易落实,而篇章教学究竟如何进行,还在摸索中。这里,我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大家共同讨论。什么是篇章?分而言之:一是篇,二是章。篇是指串连若干段落,能表达一个中心思想,首尾完整的诗文。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说的是约一百篇诗;《汉书·枚乘传》:“其可读者百二十篇”,指的一百二十篇文章。章是诗文的段落,它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心雕龙·章句》说:“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就是说,一章里具有一个意思,需要把意思说得完整才构成一个段落。而篇与章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说来,一篇里往往包含若干章,如《诗经·(?)风·东山序》:“一章言其完成,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  相似文献   

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礼貌、礼节、礼乐、礼教……都属于“礼”的范畴。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礼”在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言行。“礼”延续至今,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发挥新的作用,未来也会如此……请以“说‘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4.
语篇是篇章和情景语境的结合,篇章是“交际 段诗歌,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部小说。”可见,篇 行为的文字记录”(Brown and Yule 1983 ), 章是静态的,语篇是动态的,语篇是一个在抽象层次上高是“没有语境的语篇”(Enkvist 1989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伪书”并不全伪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或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相似文献   

6.
近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子》的出土文献,为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出土文献来看,《老子》上、下篇的划分并非是依据其思想内容确定的,其八十一章的分法亦是后来形成的。老子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阐发了"道"与"德"的关系是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八章提出的"下德"即"仁、义、礼",仍属于"德"的范畴,只是未能像"上德"那样完美。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 ,几乎从学习苏联模式开始。本文以历史法、文献法、调查和专家访谈、比较研究与安全分析为主要方法 ,以近代俄罗斯和苏联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模式的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学苏”、十七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及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为主线 ,以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的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研究。全文包括五章及“结语”,除篇首即第一章“绪论”和篇尾“结语”外 ,其余四章从逻辑内涵上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的内涵是“历史源头”,为第二章。第二章首先考察近代俄罗斯高等教育 ,它是苏联高教体系及其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维新 《现代语文》2006,(12):104-105
一篇章之中,“眼”位置究竟在哪里呢?一概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皆因而异,且有规律可循。清代刘熙载说:“揭全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段话告诉我们:“眼”或设在篇首以举其纲,或设在篇末以总其旨,或设在篇中以承前启后,突出主题。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效地捕捉“眼”,然后据“眼”求法,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10.
赋题法是拟乐府创作中严格地由题面着笔,按照题面所提示的内容倾向运思取材的方法。齐梁以来,文人乐府诗大量使用赋题法构思立意,使乐府拟作既可沿袭古题之义采用时代新体,还可寓意古题,挖掘古题的时代新义,从而为乐府拟作在主题内容和体式结构上的创新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因赋题法的使用而形成的古乐府主题与曲题的对应关系,为唐代歌行诗创作提供了思路:诗人在乐府中寓意古题、别出新意,在诗歌体式上突破乐府制约,形成拟赋古题的歌行;“主题+歌词性诗题”的歌行,在对主题的强调中保留诗题“歌”“行”等歌辞性字眼,形成歌行的“标识”意义;自拟非歌词性新题的歌行,为进一步强化诗歌主题,其体类属性只在诗歌篇章结构上体现。唐代歌行体的形成与文人乐府赋题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处用一两句话或者简单的一段文字点明题意。常见的点题方式有:篇首点题、篇中点题、篇末点题和通篇点题等。篇首点题。即开门见山点题法。篇首点题要能起到揭示主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初步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如满分作文《学会学习》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2.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13.
百科知识     
最早的语录体专集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专集。 该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文学语言的总集。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分若干章。20篇的标题为“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述而”、“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阳货”等。全书内容广泛,涉及到当时社会的道德、教育、政治、文化、文艺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谈生命     
这篇散阅读题着重从三个角度来检测:一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2题解释“心平气和”,不是一般的词典义。而是具体语境义。同样,3题解释“新生的力量”也必须顺着上读下来,才能找到“雨水”这个答案。如果答成“大雨”,只得1分,因为“大雨”与“雨水”还有细微差别。二是对章的整体理解。4题是对一个包含哲理的句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第三章“声现象”是增加的新内容。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但又充耳不“问”的物理现象,教师在上课伊始即可向学生提出“同学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走进教室”的简单问题,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听到了上课的铃声,可再要求学生猜测每人身上都有一件“宝”——收音机,由此引出了第三章课题。在此基础上,巧用教材第一节篇首大问号里的内容,指出: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等问题。这样使学生对本节要学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一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在编排上,它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仁""义""礼"的政治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7.
“诗”学和“礼”学是戴震经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戴震在“诗”学考证中折射出了非常宝贵的文学思想,有些思想至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戴震一生于“礼”学用力良多,他开创的以训诂、文献考核等实学手段治三礼的方法论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编 写作总论 第一章 “写作”和“写作学” 第一节 “写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主要概念: 1.文章:所谓文章,是以文字为媒介,或宣事明理,或表情达意的有篇章组织的信息传递。 对这一定义,应从三方面去理解。首先应明确,文章是一种“信息传递”;第二要注意,它是“以文字为媒介”,且“有篇章组织”的。这里既说明了它所借助的物质是“文字”,又说明了其表现形式是“篇章”。第三是内容,即“宣事明理”、“表情达意”,这也是文章得以存在的实际价值和社会功用。 2.写作:所谓写作,就是写文章。说的不是“文章”,而是“文章”的制作。既然是“制作”,那就必定有一个“过程”,因此,教材认为:“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它是一种借助书面语言完成观念、感情传递的复杂精神产品的制作过程——讲的是“写作”  相似文献   

19.
一古人使用符号来标点文章,是逐渐形成的。大约在汉以前,古人就创立了用以断句的“·”和圆圈,以及分章划段的“∨”。但是由于我国文字的独特性,它本身就带有符号的作用,所以,人们往往更习惯于以文字自身或文字叙述来代替标点符号。《诗经·关睢》篇后题云:“关睢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说:  相似文献   

20.
宋洋 《文教资料》2013,(34):22-24
典故词是植根于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古代文献中有关“西狩获麟”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获麟”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三大方面探究《左传》中“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