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开沅先生是近代史学界的泰斗,其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无与伦比。从其在读秀学术空间内的78部著作来看,他的学术成果可以分为教育和历史两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是其著述的丰产期。章开沅先生的学术研究率先在辛亥革命史发力,并将此研究贯穿近70年的学术生涯;同时,以此为基础,延及张謇、基督教史、苏州商团乃至抗战史、地方史以及古代史等研究。截至笔者起草本文(2021年7月),从知网学术空间中查寻到研究章开沅先生的学术类文章76篇,学界对章开沅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著作、教育思想、人物访谈和人生经历这五个方面的关注已持续近50年。这些研究是章开沅先生学术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章开沅先生思想脉络的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2.
自卸光环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针对有媒体称"章开沅是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的说法,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发表公开信称,"我并非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这封名为《实话实说——我不是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是章开沅写给华中师范大学校报的。在信中,章开沅详细考证了辛亥革命研究史,"证明"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资产阶级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个卓有成就的资产阶级学者.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晚年的讲学与著书立说时期.学术界对于他在戊戌变法时期的功绩与贡献,一般都是肯定的;而对于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评价,则是贬多褒少.本文拟对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功过,以及学术界的不同看法,提出一些初步的见解,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十余年间,即辛亥革命期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革命高潮时期。随着这个革命高潮的到来,已有二百几十年悠久斗争历史的会党运动,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会党运动发展到了它的历史的高峰。这一发展对伟大的辛亥革命运动起了巨大而广泛的促进作用,成为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长期来评价不高,甚而被贬低。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近代80年的文化历程,经历了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把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包括在维新思潮阶段,没有它的独立地位。有的研究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忽视了思想文化,其贡献远不如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制度层次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才进而思想文化层次的变革。有的研究者甚至断言,辛亥革命只是打落中国最后一顶皇冠,别的毫无意义。这些论断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性,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是实事求是的。对此,笔者曾撰文阐述自己的一点看法(《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提到: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曾经发挥了同封建阶级旧文  相似文献   

6.
马敏-朱英,在史学界总是被人们连在一起的两个名字。盖因都出自章开沅先生门下,其学术又都发端于商会研究。两人有共同的成果,但后来的发展有所不同。本刊访谈的第一位中青年学者侯建新教授倾心研究的是西欧社会转型问题,由此解读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本篇朱英教授关注的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商人社团等问题,由此解读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活动的空间。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反映了新一代学者广阔的学术视野。提到中国的资产阶级,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往往都是维新派、革命派和软弱、妥协的两面派特征等概念,倾听了朱英教授的一番宏论,令人耳目一新,原来还有如此之多的未知领域。其实我们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了解十分有限。如同听了侯建新所谈一样,历史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朱英具有广泛影响,其研究论著宏丰,主题集中,自成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朱英在早期资产阶级、经济政策、商人文化、商会、商团、商民协会、同业公会、自由职业者群体等诸多领域均有专深研究,受到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梳理其学术脉络,商道为研究主干,世变为论说土壤,由阶级、团体及至于社会,由商人群体扩散至自由职群,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寻求商人世界的原生态,整体、精细历史观的特征极为明显.朱英的学术道路,在"50后"学人中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正>章先生,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涉猎了很多领域,从辛亥革命到资产阶级群体研究,从教会大学到南京大屠杀研究等,构建了独特的史学体系和史观,成就卓著,影响深远。请问您是如何驾驭这些领域的研究,如何掌握其跨度的?这恐怕只是事后总结,因为一开始我并没有事前的计划或预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本来不想学历史,年青时期喜欢文学,后来因为革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摧垮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一民主革命中,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充当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研究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继承发扬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三、早期回国的留学生开创了我国现代数学教育事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华民国成立,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月9日成立教育郊,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他首  相似文献   

11.
一直未被人们注意的苏州市民公社,是清季出现的一种自发的街路组织。至辛亥革命时期,它已发展成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城市基层组织。它既是一种政治性的组织,又是带有武装性质的团体。它完全被苏州商人  相似文献   

12.
1981年是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为纪念这个日子,中国安排了各种纪念活动。10月9日要在北京召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从12日开始准备用四天时间在武汉召开“纪念学术讨论会”。另外还有举办展览会、拍摄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活动。印行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也是这个纪念活动的一个环节。去年以来,已经出版了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中下三册,人民出版社)、《孙中山年谱》(中华  相似文献   

13.
章开沅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之路有一个从辛亥革命——群体研究,到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研究,再到构建史学体系的变化过程,此中所潜藏着的是从地域情结到民族情结,然后是史学情结。  相似文献   

14.
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许多同志都作过论述.但有的人不仅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说成仅仅是一场反满斗争;而且把辛亥革命的反满斗争,看成为单纯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并完全否定当时反满斗争的积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一、辛亥革命反满的原因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反满的口号,决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辛亥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被义和团运动粉碎后,它们就在政治上扶植腐朽的清政府,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它们通过  相似文献   

15.
继 1 991年纪念辛亥革命 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来 ,辛亥革命研究又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中 ,由于该次会议和 1 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 1 3 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推动 ,辛亥革命研究曾掀起了两次不大不小的高潮 ,出版了若干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发表了一批有水平的论文 ,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探讨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进入新世纪之时 ,回顾上个世纪最后十年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有益于今后对辛亥革命的更深入研究。一2 0世纪 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的新进展是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这十年辛亥革命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如…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思想界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学东渐的加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化,导致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纷至沓来。其中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为思想界介绍西方文化的大宗。辛亥革命前中国思想界对古希腊罗马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评述;对古希腊罗马政治法律的评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比较。其中,希腊文化是被评述的主流,而梁启超先生则为评述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史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金秋十月在首义之区的武昌召开。10月15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中国学者以及美、日、南朝鲜等国的学者110多人,荟萃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在坦诚友好、热烈融洽的学术气氛中,与会者围绕“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这一具有历史魅力的主题,就辛亥革命的性质、地位、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社团、新政与立宪、历史人物、武装斗争、民初社会政治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经济、文化、教育、出版、社会思潮、中外关系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及经济学、社会学、比较研究、计量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把比较成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研究的历史进展呈现出分期鲜明、重点突出的特点。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影响与成败之论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重新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和深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而且更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当代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有更准确和深刻的了解。大陆的辛亥革命研究,无论是从其研究群体、交流范围、发展规模和活跃程度,还是从其学术性、多样性、观念开放性和思想深度来看,改革开放前后俨然有一个界限分明的界线。19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以下几点:1.辛亥革命的胜利或失败成因、性质以及历史地位;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三民主义的影响;3.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变迁;4.辛亥革命中的人物研究;5.辛亥革命与政党、会党及各社会阶层和团体的关系;6.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7.辛亥革命与地方的关系;8.辛亥革命与海外关系。西方学界在辛亥革命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以及所做的开拓则与中国大陆学界不尽相同,西方学者们还逐步把研究的目光从处于辛亥革命中心的历史人物和同盟会革命派阵营转向了其他社会群体,并对推动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深入探讨。总起来看,对于辛亥革命的发生、性质及成败,海内外学术界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因来看,辛亥革命的性质应该是一场早产的资产阶级革命。具体来说,它是一场由拥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理想的革命派所发起的、由具有反对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之共同目标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改良派及其在政界、军界、商界和知识界的精英代表所支持和主导的、有中下层社会团体参与的民族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9.
1991年10月9日到13日,“辛亥革命80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在湖南省会长沙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省政协、长沙市政协等11个单位联合发起的。会议以加速培养青年研究人员为宗旨,以“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为中心议题。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青年研究工作者和业余史学爱好者94人,共收到论文81篇。会议邀请了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莅临指导。综观提交此次会议的论文,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如有的论文全面探究了清政府最后十年的状况,有的论文详细考察了武昌起义后迄宣统退位时期清政府的所作所为,有些论文系统论述了民社等社团的组织和演变,有的论文探讨和论述了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拟订商法的活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近几年来,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讨论有了新的进展。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同盟会及其内部矛盾的性质过去一般认为,同盟会是一个包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急进派、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松懈联盟。近来,一些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