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迈入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其中,坚强的政治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精准扶贫方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持续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治理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消除贫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扶贫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战略高度,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内源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习近平扶贫思想拥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其他国家扶贫行动贡献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相似文献   

3.
绝对贫困是威胁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大敌,在既往的5年时间里,中国用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获得了与绝对贫困决战的全面胜利。在5年脱贫攻坚战中,是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支撑并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脱贫攻坚精神不仅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在消灭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大敌过程中伟大的中国智慧。中国脱贫攻坚精神不仅应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更应被纳入全人类攻克绝对贫困的精神成果之中。  相似文献   

4.
精神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重要扶贫方式,这种扶贫方式有利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有利于提供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有利于为其他国家战胜贫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目标,但至今仍存在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国脱贫攻坚形势严峻的基本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基于过去的扶贫攻坚经验,我给的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由此造成了减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脱贫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回顾并评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发展现状,深刻探讨了中国贫困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有农村脱贫政策的不足之处,总结了我国农村致贫的原因,结合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战略,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脱贫攻坚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6.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正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计划到2020年,实现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文章采取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贫困类型的多维特征和贫困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扶贫开发经历的过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信阳市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提出以"培育市场主体,激活内力脱贫","实施福利政策,聚合外力脱贫","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区域脱贫","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持续脱贫"为特点的发展路径,对整体脱贫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必须消除贫困,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逻辑起点,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实践理路必须确保"脱真贫""真脱贫",提升"造血"能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8.
周云茜 《知识文库》2023,(20):147-150
<正>后扶贫时代,贫困生的资助育人内涵随着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叠加心理健康问题的双困生现象逐渐凸显。本文结合后扶贫时代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案例,通过具体案例描述和分析,探索构建“经济纾困—心理援助—能力提升”的资助育人模式,以提升双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双困生成长成才。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全面脱贫后,我国全面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历史时期。在后扶贫时代,  相似文献   

9.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追求。进入新时代,消灭绝对贫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习近平治理贫困思想的三个主要维度,分别瞄准国内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全国贫困治理问题、全人类共同富裕问题,并提出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在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指引下,中国贫困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中国贫困底数大,脱贫攻坚还面临着多元帮扶主体角色定位不清、力量分散,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脱贫成效巩固难等问题。未来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脱贫攻坚路径,就必须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出发,激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整合多元帮扶主体力量与资源,构建基于内生发展的科学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消除贫困、实现扶贫富民的伟大事业,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喜人成绩,极大增强了本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以自身发展成就惠及全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对推动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接力消除贫困有着深刻的文化根基,表征着深厚的文化价值选择,中华文化中的"民本"和"富民"思想为减贫提供了伦理依据、"大同"与"小康"思想为减贫注入了历史关怀,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愿景则是实现减贫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2.
农村扶贫公共服务体系影响着中国广大贫困农村脱贫,也影响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乡村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视野下,国家扶贫战略、基层政府、农村组织和个体以及社会力量等农村扶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构成因子不断走向成熟,推动了中国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中国农村扶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过程是国家审时度势、慎重选择的结果,包含着政府不断提升扶贫成效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巴马内生式扶贫工作力度大、规模广、影响深,脱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巴马脱贫攻坚再传捷报,全年实现3863户贫困户、17290名贫困人口、1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8.79%。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再次缕析巴马内生式扶贫工作,明确研究对象,把握主要内容,并总结基本经验。用脱贫攻坚的巴马智慧和巴马方案,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国减贫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电大教育是助力扶贫脱贫的重要力量,其强大的系统、资源、技术和教学优势,决定了电大远程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大有可为。产生贫困问题的多元与复杂性,决定着脱贫攻坚既要扶贫主体的精准施策,也要充分发挥电大教育扶贫的独特作用,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两会",脱贫工作是一个热点。云南省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是云南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云南省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消除本省贫困,使全省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笔者认为,要使每一个人脱离贫困,全面奔小康,可谓任重而道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体,在心智上就没有做好脱贫的准备。扶贫工作固然重要,但励志工作必须先行,即:扶贫先扶志。  相似文献   

16.
我国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经过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的区域扶贫阶段,从全面覆盖到对口支援的攻坚扶贫阶段,多方面、多主体、多方式的联动扶贫阶段和区域精准与个体精准相结合的精准扶贫阶段。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相对贫困为治理对象、以城乡统筹为治理机制和以多维贫困为治理方向。故在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中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为:精准聚焦相对贫困主体、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注重精神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人员状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施精准政策的扶贫,是以实现可持续脱贫为目标的扶贫。精准扶贫是对弱势群体、贫困群众最直接的伦理关怀,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平等公正是精准扶贫的伦理原则,共享共富是精准扶贫的伦理目标,仁爱慈善是精准扶贫的伦理要求,责任担当是精准扶贫的伦理保障,精准扶贫政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袁利平 《教育科学》2021,37(2):14-21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后扶贫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教育缓解相对贫困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后扶贫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指南针,"造血式"精准扶贫是缓解相对贫困的主渠道,健全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支撑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缓解相对贫困的突破口,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归宿地.教育缓解相对贫困在制度安排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培育贫困人口坚定的制度自觉,健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制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制度,进而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完善教育扶贫顶层设计,提高教育贫困治理实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正逐步带领着中国人民从贫困走向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领导人扶贫工作的思想脉络及实践探索,以期对我国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扶贫思想作为理论支撑。深入阐释了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内涵,并从课堂育人、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网络平台的路径出发实现脱贫攻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期弘扬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