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出来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看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但是目前在河北省廊坊市辖的大城县确确实实活跃着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  相似文献   

2.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武坛上,杨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享誉海内外。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应为“杨禄躔”——本刊注)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  相似文献   

4.
陈庆国 《武当》2001,(1):5-9
据郑炳章先生讲,太极“十三硬架”是杨班侯所传。当年杨班候将其传与李瑞东的长子李伯英、三子李季英、弟子项润田和承安和尚。郑炳章老师先后曾向这四位前辈学艺,时问最长的是承安和尚和李季英。李季英对此拳多有心得,并在十三趟硬架后面又加上一趟“捍卫心气抖心随”,成为现在的十四趟。  相似文献   

5.
梅永顺 《武当》2008,(6):17-18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系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次子杨班侯创编流传下来的老拳架,是社会上鲜为人知、罕有人练的功夫架、技击架太极拳,与现在广泛流行的健身架太极拳在本质上,以及具体练法上完全不同。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盘练难度大、运动量大、功效高,其拳亦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非常适合青少年练功夫、练技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薛圣东 《武当》2004,(7):18-19
赵堡太极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理的理解或有差异,因而所练赵堡架也是风格各异,大小高低快慢不一。在整个拳系中共传有十五种拳架,即大架、小架、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跟头棍架、飞架、溜架。  相似文献   

7.
闻宇 《武当》2001,(1):10-12
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是一位集多家太极之大成于一身的一代大家。他一生中散尽家财,学为天下,最终将各派太极抟聚一炉,冶炼出李派太极这一灿烂门派。因其结构庞大,故李派太极修炼体系又分为初、中、高三级阶段,从而使学者有人径之门,登堂之室,大成之颠。其中“八式大架”就属初级的一部分。听陈庆国老师在授此架前讲:“八式大架乃李瑞东先生长子李伯英先生从杨班侯处学得,现在杨氏传人掌握此密技的已不多了!”另外,据陈师说,还有一个八式小架是与八式大架相对应的,也是杨家的技艺,因其是因人素质而授,而又难练,会者更是稀有。  相似文献   

8.
赵堡太极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理的理解或有差异,因而所练赵堡架也是风格各异,大小高低快慢不一。在整个拳系中共传有十五种拳架,即大架、小架、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跟头棍架、飞架、溜  相似文献   

9.
孙建国 《武当》2007,(1):4-7
序说 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当》杂志1998年1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师所著《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人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所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并对本门传人朱瑶盛、柴剑鸿、金爱平三同志的大力协助整理表示谢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张长林  张顺林  林泉宝 《武当》2006,(11):52-53
赵堡太极拳名师,河南济源五龙口人李宗有先生(1916—1997),是赵堡太极拳陈清平高徒李作智一支的传人之一。先生一生与赵堡太极结缘,是传奇的一生。他留下的拳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赵堡太极拳的面貌,他留下的拳架与功法,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一部,有大架、小架、发功架三套架子,两仪九功、四象八法、二十四捶、七十二擒拿手、三百六十单元手、拳艺八法等等十余种之多。今天,每当我们读到这些拳谱和功法时,他的一生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1.
武式太极打手是检验拳架身法的,同时也是练习知人功夫的一条必经之路。打手在拳架走得较为熟练后就可学习了:通过打手来检验架子的正确与否,也是使学者明白知己功夫——走架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杜子宇 《武当》2006,(9):15-16
“一拳九架”,又称“一拳九练”。 李派太极“三盘”主拳各有不同风格特点,天盘拳其性主柔,地盘拳其性主刚,人盘拳亦柔亦刚。这三种不同风格,只能说这是它们的本质本性,或说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原形。也是李派太极“一拳九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吴氏太极拳简介创造人吴泉,北京大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家学,并在其你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改,加以泣色,形成一个新的脊流。吴氏太极以化著不断。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又不显拘谨。推手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安动,以化风长。吴氏太极拳当代主要传人:王培生。今年八十岁的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老师仍不服老,每天忙着著书立说,授徒课业,记者采访他时,都难以谋面。王老师受业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还得过师爷王茂斋老先生的传授,故年轻时就出类拔军,技艺出众。他十几岁进就开始教拳,至会已传拳六十年,所授学生不…  相似文献   

14.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修雨 《武当》2009,(2):22-23
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相似文献   

16.
张兴洲  李仲良  赵峰 《武当》2004,(5):14-17
太极拳本是一脉相承的道家武术,而在民间,经过历代太极传人的修改传承,已与道家太极拳原貌相差甚远。更有甚者,某些人为了沽名钓誉,不承认太极拳出自道家,而称太极拳为自己祖宗所创,但其理论功法和拳势名称基本上都还是沿用或保留着道家太极的内容:另外,根  相似文献   

17.
马虹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师之一,在太极拳教学、理论、传播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针对马虹先生的拳架特点以及拳架背后所包含的拳理知识进行总结与提炼,希望能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对于拳架、拳理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传承、传播太极文化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7,(7):I0001-I0001
2007年5月25日.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在浙江舟山隆重举行了拳社成立75周年暨太极大家吴英华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波兰、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的100多位吴英华.马岳梁先生的弟子和代表参加了大会。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马海龙主持大会。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致辞祝贺。杨式太极拳著名传人杨振铎、陈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陈正雷之子陈斌都到会祝贺并展示了精彩拳艺。  相似文献   

19.
郝金祥  郝宏伟 《武当》2001,(11):43-43
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癯,富有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拳悟性极高,闪腾袭击,变化莫测,尤擅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又据“神主”牌上录下的资料,得知这位太极拳名家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他在旗营中的职衔是“武德骑尉”、“戴蓝翎”、“六品”。元配夫人杨氏,继配郝氏,子兆鹏。  相似文献   

20.
吴孟侠  刘元生 《武当》2004,(3):22-24
杨班侯《太极九诀》详解,前部分曾在本刊总148期刊载,读者好评如潮。由于客观原因所致,后续稿件未能及时跟上,故延迟至今得以连载,敬请读者见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