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以前,我国劳务派遣市场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混乱无序局面,问题多多;<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作了专门规定,从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义务分配、劳务派遣的使用范围、同工同酬、连带责任等方面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制,规范了劳务派遣服务市场,加大了用工单位的用工成本和风险,有力的保障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与事业单位用工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颁《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更加令人关注。这种用工方式是指劳务派遣组织招聘和管理劳务人员但不用工,用工单位只用工而不招聘和管理劳务人员,其实质就是“用人的单位不养人,养人的单位不用人”。新颁《劳动合同法》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和维护,而事业单位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则有利于深化用人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务派遣用工的现状及法律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将劳务派遣用工定位于非主流劳动就业形式而作了专门规定,但其规定在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劳务派遣退回机制、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连带赔偿责任、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等方面还不周全,需要完善相关条款进一步明晰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以使劳务派遣用工在我国劳动就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欧 《职业技术》2009,(6):78-78
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正在我国迅速发展,2008年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进行了专章规定,使我们看到了劳务派遣在制度层面的完善。但事实上,派遣工在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仍难以保证,在实现同工同酬的道路上步履艰辛。本文将就派遣工无法实现同工同酬的问题阐述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制度自实施以来,出现了大量问题,劳务派遣用工泛滥、不规范,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同工不同酬问题较为突出,派遣协议双方存在用工隐患,严重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应当对劳务派遣作进一步规制.本文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拟定之劳务派遣修改,提出若干学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职工教育》2014,(7):10-11
<正>为贯彻落实新修订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公布了《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人社部劳动关系司相关负责人。问:《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劳务派遣单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企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以及依法成  相似文献   

7.
潘悦 《华章》2011,(15)
劳务派遣是一种由三方组成的非典型的劳动关系,劳务派遣中共有两份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劳务派遣协议.本文从<劳动合同法>及<合同法>出发,概述认定劳务派遣无效的相关法律规定、劳务派遣无效的情形及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人社部即将部署各地集中开展一次规范劳务派遣专项行动,"将督促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同岗位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办法,落实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显然,这是为今年7月1日实行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做积极准备。1月29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总工会日前进行了一次"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市劳务派遣职工已经达到30万人,尤其是公有制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更多。超过6成的劳务派遣工月薪不足2000元。笔者查了一下官方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务派遣从兴起到壮大,满足了国企以及事业机关单位减员增效的改制需要。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企业采用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增长迅猛,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在灵活用工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不规范,带来诸多负面性效应,特别是劳务派遣工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北重集团劳务派遣基本情况一、劳务派遣用工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编外用工成为高校用工的一种普遍现象,但由于用工形式及管理的不规范,编外用工成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正式施行,为高校编外用工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新的动力。劳务派遣———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以其用工形式的灵活、便捷、规范、有效等特点进入了高校人事工作者的视野。一、劳务派遣的含义与特点劳务派遣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是我国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而引进开发的新的人才服务项目。其特点体现在:第一,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或自身工作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劳动服务公司,征用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劳务派遣服务机构则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招聘员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并将员工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同时对员工提供人事行政、劳资福利、后勤保障等综合配套服务。第二,实行劳务派遣后,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定《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  相似文献   

11.
理解劳动价值论 发展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经济现实中的地位。一方面,明确指出它“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也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实际问题,如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等,向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了“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的新课题。深化…  相似文献   

12.
论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向传统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紧密结合实践,推进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努力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经济关系、劳动过程的变化,要求人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有益劳动”的论点是对劳动内涵与外延的深化和拓展;“保护合法收入包括非劳动收入”的论断是对劳动价值的具体肯定和收入分配方针的丰富。  相似文献   

14.
正(续上篇)四劳动价值论与平均利润率规律: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理论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理论——亦即所谓"价值转形"理论——果真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矛盾吗?围绕这个问题,自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问世,经济学家们争论了百年有余,至今未已。那么,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究竟是怎样的?该理论究竟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5.
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劳动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评价与应对?文章深入剖析了“劳资冲突说”和“劳动者分层保护说”。“劳资冲突说”认为资方劳方之间存在阶级冲突,作为整体的有产者和劳动者在经济上的权利和地位处在此消彼长、尖锐对立的状态。“劳动者分层保护说”则认为,不宜将劳动者简单地视为一个阶层,而应分为四个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有同有异,应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保护策略。当前劳动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底层劳动者保护不够导致的,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劳资双方存在尖锐的阶级冲突。这两种学说在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原则上均存在着分歧,并影响着当前的立法。  相似文献   

16.
《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无效的规定过于严格,致使众多的劳动合同变成无效劳动合同。本文认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是内容无效的劳动合同。采用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如果损害国家利益,自应属无效。但如果仅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则应属于可撤销的合同。劳动合同没有采用书面形式的,不能仅以此认定为合同无效。对无效的劳动合同应分别适用不当得利制度和缔约过失制度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17.
劳动分为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自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来,无酬劳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义务劳动、玩乐劳动和志愿劳动。作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无酬劳动形式,志愿劳动对促进青年社会化——消除劳动异化、消除心灵隔阂、促进政治参与、涵养利他理念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从项目优化和管理优化两方面激励青年参加志愿劳动。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对事业单位用工制度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将事业单位纳入了劳动合同管理范畴,这给事业单位用工制度转换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带来重大影响。面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新变化,事业单位应积极应对,进一步加大自身改革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刘惠 《中国德育》2007,2(10):27-29,38
吴玉章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揭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吴玉章将劳动教育视为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各种方法,对今天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实施劳动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