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段时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打入替考团伙,曝光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引爆社会关注。然而,对于记者卧底替考的调查手段,舆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焦点集中在"卧底替考是否涉嫌违法或者违背新闻伦理"。事实上,对于"卧底"或者其他隐性采访手段,这样的争议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记者的隐性采访一直面临着法律风险和道德悖论。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通过对这种采访方式带来的法律和道德风险的分析,找出记者在暗访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并对于相关立法提出呼吁。  相似文献   

2.
刨去考生晕倒、忘带准考证等眼熟的、温情脉脉的高考周边新闻,今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江西替考事件才是实打实的硬新闻. 和前些年监督类报道兴盛、优秀调查记者不断涌现的情形相比,现在调查记者的处境艰难,深度新闻越来越稀缺.所以替考的重磅新闻很快收获了受众极大的注意力.记者深入虎穴,卧底达半年之久,踩着法律红线当起了替考者.南方都市报也发挥出最强的新闻把控能力——在高考第一天开考后释放了这条独家新闻,在全社会最聚焦高考的一两个小时里,除它之外几乎再无别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3.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了该报记者用260元购买一张面值2336元的高级仿真医院门诊发票的过程;11月4日,《羊城晚报》又报道了两记者假冒替考者,骗取替考公司办得各种替考假证参加替考的情况。近年来。这类“记者做卧底”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媒体上,而且颇受受众欢迎。  相似文献   

6.
曹苗 《新闻导刊》2004,(2):54-54
张少科自8年前进入重庆晚报以来,先后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及时政新闻部担任采访工作,更多是做暗访和卧底,以暗访记的形象出现在重庆新闻圈。自从《重庆晚报》开设了“少科在暗访”,他成了一名职业暗访记,后该栏目改为“少科小组在暗访”,张少科担任暗访小组组长,率领暗访小组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暗访调查。  相似文献   

7.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2015年高考一事引起社会热议,本文从隐性采访的角度对该事件中记者的职业伦理与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依据分析论证,《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采访的个案符合职业伦理,也没有违反法律。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是新闻旺季,也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2001年7月,教育部第一次为全国高考挂出"免进牌":各级领导和记者不得进入考场.从此,新闻记者被挡在考场外.毫无疑问,这块"免进牌"是必要的,但记者在考场外遭遇"免进牌"以后,高考新闻怎么采写?  相似文献   

9.
2007年6月10日高考刚结束,"焦点访谈"播出了暗访报道《揭秘高考替考》,披露了河南郸城少数考生电子档案临时  相似文献   

10.
“暗访”、“卧底”、“揭秘”——打开今日报章、网络、电视,这些热词如有魔力深深吸引公众视线。打着虚拟的身份,借着虚拟的由头,似演员周旋于各色人群之间,如侦探穿越迷雾寻觅真相……当暗访给记者带来淋漓快意,给受众带来鲜活猛料,一个关于暗访的道德伦理困境悄然浮出水面:离不开欺骗手段的暗访,如何处理世俗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冲突?怎样把握动机与手段的统一,避免暗访逾越法律、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边界,沦入“导演新闻”乃至编造新闻的危险暗区?这些需要传媒从业者理性考量,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建构规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0):72-75
如果说美国记者中的暗访鼻祖是内莉·布莱,那么有没有美国以外的记者早于布莱进行暗访呢?其实,一位已经身居知名报纸总编辑高位的英国人,在布莱卧底疯人院之前的两年,开展了一次国际性的新闻揭黑调查,其中所使用的极其复杂的调查手法,就包括记者、主编和外界人士共同参与的暗访. W·T·斯蒂德(W.T.Stead,1849~1912)是英国报业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调查性新闻事业的先驱,他在维多利亚时代因为在新闻手法上多有惊人之举和创新而成为争议性人物.其中他作为报纸主编亲自策划并执行包括暗访在内的新闻采集手法,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令报界同道和保守派人士大为震惊,同时强有力地影响了公众舆论和法治变革.  相似文献   

12.
吴闯 《新闻采编》2003,(2):18-19
今 年元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严重舞弊现象》的新闻 ,使得个别地区“考风不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在采编这条新闻的过程中 ,再次深刻体会到要做到客观地报道“硬监督”类的“事件性”新闻 ,就必须运用“纪实”的理念与手法 ,用“事实”说话。事实的“获取”在考试前两个月 ,有知情者向记者反映近两年来湖北鄂州地区自考舞弊现象严重 ,笔者于考试前一周赶到鄂州开始进行暗访。在考试前一天 ,笔者来到了当地重点考场鄂州市第一中学 ,在考务办公室 ,记者了解到 ,每个考场都…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中有种常见的采访形式,叫做"隐秘采访"也是俗称的暗访。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比如在一件"医疗纠纷"以病人家属身份,与医院方面对话,或者比如以购房者的身份到售楼处假装买方以套出对方本应对购房者所说的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媒体公众性质的缺陷,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近来"暗访"这种形式的采访,又演变成了"无间道"——卧底采访。记者干着警察的活儿,"新闻爆料人"成了"线人","记者"化身为"卧底",然后将所获取的画面展示到电视画面中,或者报纸网站等媒体中进行传播,确实博的了不少眼球,使得卧底采访愈发流行,然而卧底采访使用失当,会给媒介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的不利影响,并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诸多法律问题。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卧底采访的案例,分析卧底采访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14.
在没有举报人提供的确凿证据、一切只能靠记者调查获取时,暗访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但有时候就不得不采用一些以“明访”为名的迂回策略。而隐性采访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将新闻现场进行真实还原。隐性采访的记者,工作类似于警察的“卧底”,但在合法性上又显尴尬。他们在采访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不只是险恶的环境和内心的挣扎,而是身份的不被认同。  相似文献   

15.
她被称为中国首个“隐形采访者”,其名字和卧底经历为国人所熟悉:扮婚托、拉保险、入住十元店、卧底“二奶村”、牵手艾滋病人、“反串”啤酒女郎、暗访黑婚托、扮作护工闯入精神病院、假扮富姐走进非法炒汇的黑店……  相似文献   

16.
张清华 《新闻知识》2003,(10):24-25
近些年来,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记者以体验、暗访等形式进行的参与式报道,如有的报纸开辟的“记者换岗”、“记者体验”、“记者打工”、“记者暗访”等栏目,有不少记者“客串”当起了  相似文献   

17.
今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严重舞弊现象》的新闻,使得个别地区“考风不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在采编这条新闻的过程中,再次深刻体会到要做到客观地报道“硬监督”类的“事件性”新闻,就必须运用“纪实”的理念与手法,用“事实”说话。事实的“获取”在考试前两个月,有知情者向记者反映近两年来湖北鄂州地区自考舞弊现象严重,笔者于考试前一周赶到鄂州开始进行暗访。在考试前一天,笔者来到了当地重点考场鄂州市第一中学,在考务办公室记者了解到,每个考场都安排有两名监考…  相似文献   

18.
印度“今日播报”电视台和一家名叫“眼镜蛇邮报网”的网站2005年12月12日联合披露说,为了揭露议会腐败现象,从当年4月开始,他们派出记者假扮杜撰出来的“北印度小厂商协会”的“说客”,用现金行贿的办法游说印度国会议员,要求他们在议会上提交对该厂商协会有利的质询问题。经过8个月的“金钱攻势”,“卧底记者”成功收买了11名议员,并偷拍下了这些议员受贿的场景。这一通过暗访形式获得的丑闻的曝光,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印度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舆论顿时为之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19.
彭彬 《中国记者》2012,(5):58-59
如何保障在“家门口”的暗访不出闪失和差错,记者怎样才能安全地行使舆论监督权?作为一名在地市电视台从事监督类报道十余年的地方媒体人,笔者认为暗访记者需要具备三种“保护”能力,即保选题、保团队,保搭档. 学会孤军奋战,精心保护选题 对记者而言,成功完成暗访报道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学会精心保护选题.  相似文献   

20.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