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的普及,老师上门家访的越来越少了,电话成了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重要工具,被人们称为“电话家访”。  相似文献   

2.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日“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的普及,老师上门家访的越来越少了,电话成了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重要工具,被人们称为“电话家访”。“电话家访”的第一个优点是快捷。通过电话,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可以迅速告知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情况,不失时机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特别是遇有学生生病或学生出走等紧急情况时,家长与教师利用电话直接交谈,往往可以赢得时间,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电话家访”的第二个优点是方便。老师无需走街串巷,走家串户,只要坐在办公室即可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庭的情况。有时一节课的时间可以与好几个家长取得联系。这样既省…  相似文献   

4.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曰“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家访”是什么?我们并不陌生,是凡当个老师或做个学生的,兴许都有做“家访”或被“家访”的经历,它曾被看作是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期达到“双赢”的重要教育手段。“家访”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着学校与家庭,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家访”的功能不容抹杀,可现在为什么又被冷落呢?目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实施了教育布局区化调整…  相似文献   

5.
家访,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家访在教育学生中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可是近年来,教师家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校访。学生的一个“带信”或老师的一个电话,家长们就像接到“圣旨”一样,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恭恭敬敬地倾听老师的“高论”。  相似文献   

6.
余慧娟 《贵州教育》2010,(11):23-24
“大家访”活动是全省教育系统开展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以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短信访谈(家校通)等多样化形式与学生及其家庭进行“零距离”沟通。2009年9月以来。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共有24.8万余名教师参与“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共家访学生107.9万余人次。“大家访”活动作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师德建设,借助家庭和社会力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我们编发以下文章。以馈读者。  相似文献   

7.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对“家访”都不陌生,我们的学生时代,校园里就流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去我家”的顺口溜。做学生的普遍害怕、反感老师家访,因为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家访就意味着告状。也正是由于这个,当我自己也成了老师的时候,对“家访”工作一直讳莫如深,没做过一次“家访”。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做好家访工作,不少学生家长也欢迎我去他们家里看看。  相似文献   

8.
策 划这个专题 ,缘自与一位青年老师的对话。谈到家访 ,那位师范刚刚毕业的班主任十分不屑地说 :“现在谁还家访?家家有电话 ,联络这么方便 ,不需要挨家走访———再说了 ,网络时代 ,因特网都快普及了 ,家访忒落伍了!”初闻此言 ,十分惊讶 ,家访真的落伍了吗?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真的就那么简单 :一个电话、一封电子邮件就能全部搞定?家访 ,似乎不仅仅是学校与家庭之间信息的简单传递 ,教师和家长也不是电脑的两个硬盘 ,把数据、信息从A盘拷贝到C盘就能解决问题。这里面有一份相互的信任、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 ,有一种情感…  相似文献   

9.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10.
案例:周一下午刚上班,几位班主任就“冲进”校长室“理论”。原来是因为家访的事。这个学期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进行了量化考核,其中规定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4次。由于学校地处农村,通讯条件差,家访的路途又远,而教师有一部分又不是本乡本土的,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家访,学生出了问题就“叫家长”,结果学生不愿意叫,家长不愿意来,效果很差。而学校认为,家访是拉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种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以,这学期做出决定:教师要定期家访,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问题却出在了考核上,怎么来确定教师去没去呢?政教处采用了查…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通信、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班主任常规工作中重要一环的特殊教育形式——家访,正在逐渐演变成为“电话访”、“短信访”或“网络聊天访”等形式。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于是很多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老师正在忽略和放弃面对面的家访形式。科技家访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变得更加快捷、直接和便利,但这种优势但背后带来的却是距离的产生、情感的疏远和冷淡,这对于新时期我们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学生问题的顺利解决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12.
人家的眼晴     
家访曾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途径,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家访正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大有被电话联系取代的趋势。电话联系真能代替家访吗?本人认为,电话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可以成为家校联系的有效补充,但教师上门家访这一优良传统丢不得,因为家访的许多优势是电话联系无法比拟的。首先,学生喜欢家访。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希望受到教师的重视,盼望教师家访,甚至把老师到自己家家访当作是一种荣幸。一位家长告诉我,有一次他的孩子知道我当天早上要去他家家访时,高兴得吃完早饭就站在小区门口…  相似文献   

13.
与学生相处两年了,与家长的交流大多数是电话联系,或是开家长会时的碰面。家访似乎也只是对于一些特殊场合、特殊学生的特别关注。此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到受导学生的家里家访,让我们走进学生、感受学生、了解学生。同时,也给了一个让我们真正开展“家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杨自起 《河南教育》2006,(4S):23-23
在鹤壁市第四中学,全校每名教师都有一本家访记录,上面详细记录着他们的家访情况。自鹤壁四中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以来,全校教师采取入家访问、信访、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亲切交谈,了解学生在家生活学习情况,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共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况。截至目前,全校150名教师进行家访3000多次,遍及了学校每名学生,此举深受家长欢迎。一位家长说:“四中教师变叫家长到校为到学生家家访的做法非常好。原来一些教师‘叫家长’,  相似文献   

15.
在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日趋便利的今天,我已经习惯了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或者直接在网上建立QQ家长群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但今年寒假,年级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住校学生进行的家访让我意识到:家访作为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是电话和“伊妹儿”无法取代的。家访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家教荟萃     
家长不妨常“校访”教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也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覆盖率,且由于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教师需要将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及时与家长交流,尽管有时可通过电话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事宜。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  相似文献   

17.
廖雪花 《教师》2010,(23):23-2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以前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正逐渐被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代替。从最原始的“家访”“电话”,到现在的“校信通短信”“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家长和学校的沟通走上了一条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老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反之亦然。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覆盖率,且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然而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需要及时和家长交流,尽管有时从电话或手机中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之感。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他们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校访”,达到及时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程立海 《教学随笔》2007,(12):18-20
按照惯例和学校的工作部署,每年新生入学之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要到学生家走访,以便了解情况,为开学工作作好准备。2006年8月19日下午一点起,冒着酷暑,和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张老师一起,借了辆助动车,按照事先电话联系好的学生家的路线,踏上了家访之路。历经三个多小时的“曲径通幽”,与几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面对面”,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家访“四忌”宋建栋家访,是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是班主任实施个别帮助、因人施教的重要前提;是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条龙式全程教育、全方位督促学生进步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班主任不仅应重视家访、坚持家访,而且还应注意家访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