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5月18目,青藏铁路修至拉萨北大门当雄,年底路轨将全线铺通,计划2006年7月1日试运行。青藏铁路建成后,将开行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5条线路。2001年初,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6月29日全线开工。青藏铁路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约600公里,海拔高于4000米的地段为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新建线路全长1110公里,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段长达960公里,跨越昆仑,穿越唐古拉山,最高点为5072米,多年冻土地段长达55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难度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3.
《工人日报》从8月30日到9月5日以大量篇幅宣传报道青藏铁路建设。8月30日以头版头条半版,4版上半版刊发有关青藏铁路建设报道文字4条、资料1条青藏铁路示意图1幅、照片3张。《开栏的话》说,这一报道目的是“更全面地报道青藏铁路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报道铁路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报道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真实情况”;为此,该报总编辑盛明富率报道小组赴青藏铁路二期工地,穿越可可西里和藏北无人区、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垭口和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的风火山隧道等关键工地。  相似文献   

4.
曹斌 《新闻与写作》2002,(12):20-21
去年,在西藏隆重庆祝和平解放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全线开工建设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建设的四项重大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青藏铁路,西藏上下一片欢欣鼓舞。人们都说,党中央和西藏人民心连心,青藏铁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连心路。也有人说,青藏铁路是一条致富路,他将载着西藏人民驶入幸福生活的新世纪。青藏铁路对带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国内外媒体对青藏铁路的建设都非常关注。作为西藏地区重要的媒体,拉萨晚报对青藏铁路建设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一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五”期间我国排在首位的重点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青藏两省区各族群众多年的企盼。它的修建对填补我国西部铁路网的空白,对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意义重大。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沿途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条件艰苦。修建青藏铁路是世界铁路史上的伟大创举。200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对修建青藏铁路作出重要批示,2001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6月29日青藏铁路正式开工。青海日报对青藏铁路的建设作…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02,(6)
总指挥特批的通行证 采访青藏铁路建设的第一道难关,是要经过特别批准。 2000年我曾到青海采访,结识了青海省委宣传部的朋友。今年这次去之前,从青海朋友处知道采访必须经过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宣传部的批准,并得到了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宣传部的电话。 我将电话打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宣传部,负责人说要经铁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二期建设工程在新世纪之初即将启动。为进一步宣传青藏铁路建设重要意义,及时准确报道青藏铁路前期的准备工作,经济日报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启动了“青藏铁路三人行”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1日,世界瞩目的青藏铁路终于实现了全线通车运行。这条堪称创造了九大奇迹的高原铁路,凝聚了十万筑路大军五年的艰辛和汗水。令我们感到自豪的是,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有成千上万的安徽人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挥洒着自己的激情和汗水,为青藏铁路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家交通专业类的新锐广播媒体,安徽交通广播将报道青藏铁路全线运行和安徽籍建设者在高原无私奉献当作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安徽交通广播作为安徽省内唯一一家派出青藏铁路报道组的新闻媒体,沿着天路沿线不断发回报道;并制作播出了系列报道和大型直播特别节目《青藏铁路铸传奇》。  相似文献   

9.
8月23日下午,上海市档案学会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东方讲坛"档案馆举办点第36场讲座,邀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作"青藏铁路与青藏文化"专题报告。报告会上,葛剑雄教授从青藏高原交通的历史和现状、青藏铁路建设的必要性、青藏铁路的影响和前景等方面对青藏铁路的开通和青藏文化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实的介绍。市档案学会部分会员、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学员、社会热心听众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田强)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因其海拔之高、建设之难,举世瞩目;通车报道,因其政治敏感、环境特殊,备受关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运行通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为主线,在当天进行了长达六个半小时的现场直播《穿越青藏高原》,其中,第一、二、五、七套节目并机直播了通车庆祝大会。另外,各套节目还在其他时段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连线报道和录音报道。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因其海拔之高、建设之难,举世瞩目;通车报道,因其政治敏感、环境特殊,备受关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运行通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为主线,在当天进行了长达六个半小时的现场直播《穿越青藏高原》,其中,第一、二、五、七套节目并机直播了通车庆祝大会。另外,各套节目还在其他时段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连线报道和录音报道。  相似文献   

12.
喻华钢 《今传媒》2006,(9X):27-28
这首为青藏铁路而作的歌曲《天路》响彻大江南北,青藏铁路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如果说媒体关注青藏铁路,倒不如说是青藏铁路吸引了媒体。青藏铁路让青藏高原“火”了,也让新闻媒体“火”了一把。据有关人士统计,经铁道部批准,在格尔木报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盛况的国内媒体多达28家、  相似文献   

13.
秦超 《军事记者》2006,(12):33-34
他当过8年铁道兵,写的新闻稿件7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3次与青藏铁路有关。请看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的人生经历——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火车跨越莽莽昆仑飞向布达拉宫。在通车庆典仪式上,热情的西藏人民向青藏铁路建设的功臣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曾与青藏铁路结下30年不解情缘的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作为特邀嘉宾也获得这样的殊荣。7月16日,第16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朱海燕采写的消息《中国铁路实现飞天梦》再度榜上有名。这是他第7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也是继《青…  相似文献   

14.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作为一名铁路新闻工作者,我心情格外激动.作为铁路建设者,我参加了青藏铁路一期哈尔盖至格尔木的铁路建设,在荒原戈壁整整奋斗了8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戈壁昆仑;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从1976年至今,我一直关注青藏铁路,无论是在一期建设中,还是在格尔木至拉萨的二期建设中,我都倾尽了全部热情,浓墨重彩地讴歌这条扶摇直上的天路,赞美在生命绝地建设铁路的创业者们.  相似文献   

15.
喻华钢 《今传媒》2006,(9):27-28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霞光……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到铁路修到我家乡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这首为青藏铁路而作的歌曲《天路》响彻大江南北,青藏铁路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如果说媒体关注青藏铁路,倒不如说是青藏铁路吸引了媒体。青藏铁路让青藏高原“火”了,也让新闻媒体“火”了一把。据有关人士统计,经铁道部批准,在格尔木报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盛况的国内媒体多达28家、记者200多名;在拉萨参加报道的有12家媒体、116名记者。此外,1000名国内不同省份的都市报、晚报、网站记者和45名外国记者也参与了报道。法新社…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11,(11):F0003-F0003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湖北对口支援西藏建设14年。8月27日,湖北日报记者熊海泉从青藏铁路来到西藏山南地区拍摄采访,在10天的时间里他跑遍拉萨市和山南的乃东、琼结、贡嘎、浪卡子、桑日、扎囊等地,拍摄了大量图片。这里我们选登几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尽管在青藏铁路建设阶段,藏羚羊的行为受到一些干扰,但它们很快调整迁移路线,适应了铁路工程导致的局部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实践》2006,(7):I0001-I0001
钢铁巨龙穿越莽莽雪域高原,青藏铁路造福沿线各族群众。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并于7月1日通车。至此,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投入运营。2001年6月开工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  相似文献   

19.
管好用好在建工程项目档案并将档案管理工作直接放在建设一线,是科学管理档案工作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的应 用,为在青藏铁路运营管理创世界一流水平目标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树明 《新闻窗》2007,(2):24-26
电视片《青藏万里行》是探索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建设情况,走进铁路建设者情感世界,挖掘拓荒者心路历程的大型采访活动。作为总编导的我,对这次采访难以忘怀。但30多个风餐露宿的日日夜夜,万里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