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情”为核心内涵,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声音”音色的选择具有独特性,并且具有“润腔”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情”为核心内涵,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声音”音色的选择具有独特性,具有“润腔”特征的创造性歌唱。  相似文献   

3.
绘画被称为“造型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绘画艺术属于二维空间的艺术,以再现为主,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表现性;绘画艺术的题材非常广泛,一切可见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均可入画。以水墨为代表的中国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画大异其趣,具有“以形传神”与“模仿自然”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来玉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3):74-75,81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歌审美特征和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等理论,形成了严羽美学思想的三大理论体系。即以“妙悟”说为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审美理想论,至今在诗歌创作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这里以王国维对意境“其内足以摅己 ,其外足以感人”的著名论断为主线 ,从舒展审美主体 ;唤起审美体验 ;净化审美主体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诗例 ,阐述了意境具有使审美主体获得审美陶冶、审美净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审美娱乐”范畴作为审美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普遍景观和重要特征,具有特定的内涵意义,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的娱乐”,而向“娱乐”范畴的深层意义上扩展,是一种审美层次上的心灵愉悦;在其美学特征上具有“审美快适性”和“审美解放性”,并产生一种“溶解性的美”,具有自身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承认“审美娱乐”的合理性的同时又不能放弃清醒的价值评判,对于当下娱乐文化中追求感官刺激和趋于媚俗的现状,应该进行必要和迫切的审美导向,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黎蓉 《现代语文》2007,(4):29-30
宋代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面貌在宋诗中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宋代山水诗的美学精神,通过对客体意象、主体心境与态度、审美方法的考察来探寻其以“自然”为美、以“淡远”为美、以“闲适”为美、以“趣”为美及“同构”为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苏辙乃是“唐宋八大家”中坚之一,其散文以“水”为喻之审美具有如下丰厚意蕴:(1)以“涉海”为喻,说明一个人读书治学应如“东海”之水综观博览,涵纳万方;(2)以治水喻治国,表达作者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和积极进取精神风貌;(3)以“水流”谈“养气”,表达作者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生活意绪;(4)以“膏泽”颂扬朝廷君主对黎民百姓的庇祐与带来福祉。苏辙散文以“水”为喻的审美形成之原因亦大致有三:一是苏辙一生独特之治学历程和“儒、道、释”融会贯通之知识结构所使然;二是苏辙独具之沉稳、内敛、不事张扬性格所使然;三是北宋时代文化特质之影响等。与此同时,苏辙散文以“水”为喻之审美与乃兄苏轼同类散文有迥异之美学特征,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以情代声、情景交融,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音色明亮、“靠前”,以润腔手法形成韵味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生活美学、从人的处世态度来讲,“以半为美”具体表现为“以半为足”、“以半为妥”、“以半为安”、“以半为佳”,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的“无过无不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对自然美、艺术美的审美来探讨,“以半为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在于:当审美对象带着“半”的形式而出现的时候,往往显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它们的审美特点可以说是以半见异、以半见新、以半见奇。  相似文献   

11.
《忆江南》词调自创调之初就十分流行,在被人传唱、欣赏、接受的过程中得以流传到后世并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别名。《忆江南》之所以能成为长盛不衰的词调,自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声情特点。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此词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概念概括词作的不同审美本质和特征,先著在《词洁》中提出的“洁”同样属于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范畴。先著所谓的“洁”主要体现在词调、词的韵律以及语句的锤炼三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洁”的内在核心,而“雅洁”和“才高情真”则是“洁”在更高层面的要求。文章采用分析法着重探讨“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先著的词学思想和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13.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道德功能与审美功能,此外,其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都是审美活动的衍生物。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因为审美不仅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而且是各种功能实现的最终目标。以文化研究与后殖民批评为理论根基,从表层与深层两个方面阐释赫哲族"伊玛堪"的审美功能,以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整个儒家美学传统出发,分析了方苞“雅洁”理论中的美学意蕴,认为它重新诠释并高扬了儒家以正为雅、以古为雅的美学传统,是对中国美学雅化传统的一定纠偏,同时把诗论、乐论中的“简约”、“空灵”、“含蓄”之类的美学思想整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洁”论。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审美文化以"意境"为其追求目标,旨在达到"天人之际"的最高境界。以电子摄像技术为艺术形态的当代视觉文化与其相去甚远,几乎导致传统审美文化的失语。本文认为前者对后者的冲击主要来自三方面:审美活动的性质、结构及其目标,并将因由最终归结为人们所处环境的改变与中西方哲学观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南音特色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方面探究南音的特色:第一,#4与#l在南音各管门中的位置,探究其特色基础。第二,#4与#l在南音乐器中的位置,探究其演奏基础。第三,#4与#l在南音旋法中的韵味规律,探究其旋法特色。第四,#4与#l在南音“润腔”中的韵味及装饰规律,探究其特点。第五,南音#4与#l在调性变换上的艺术价值,探究其美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吉祥图像是在继承神话思维生命一体化认知的基点上,经过自觉的图像思维的交织,将物化情感寄托于图像之上并定势化、模式化发展的结果.它是一种独具东方神韵的真正的象征型艺术,其象征意象的审美判断、审美价值构成了它特有的审美惯例、审美尺度.这种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在与现代融合重组的过程中散发着独特的个性,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6 0年代后的朱光潜美学已是实践美学 ,从以物的形象为审美对象到强调美的意识形态性 ,再到提出文艺是生产劳动 ,是朱光潜实践美学形成的基本轨迹。以文艺的主观性说明实践的能动性 ,以审美的创造精神沟通的物质与精神生产 ,寄托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 ,是朱光潜实践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情感作为艺术的本体,它与形式的和谐运动,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笔者将结合古代文论,对两者的综合审美意蕴,以及它们所体现的韵味、风格、文气等作些论述,力图对情感与形式的辨证关系有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