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万斌 《武当》2005,(9):46-47
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其本质特性是她千百年来不断发展的内因。归纳起来,传统武术技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经》中讲,“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  相似文献   

2.
张蒙军 《精武》2007,(5):49-49
三才翻子拳是传统武术中特有的一种拳法,其独特之处在于不失传统武术之真谛——技击,武林前辈们曾以“赛牡丹”之句赞美此拳。  相似文献   

3.
李式查拳是我国查拳门流派之一,是传统武术中长拳类的代表拳种,也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截手刀”是李式查拳门“三截套”其中一截,“截手刀”也是李式查拳门独有的刀法。本文在挖掘整理和研究基础上,阐述了截手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全视角分析了截手刀整个套路及其独特之处,旨在对传统武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广东传统武术受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大量传统拳种悄然消失,而一部分传统拳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逐渐向竞技武术靠拢,使传统武术变成一种徒有其名、似是而非的运动形式。莫家拳虽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花拳绣腿”现象日趋严重、生存土壤日渐萎缩、传承之人青黄不接等等,只有逐个理清这些问题才能为莫家拳以及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5.
李飞林  周广卿 《精武》2004,(6):12-14
太极螳螂拳法以乱接、分身八肘为母拳,有“摘要的手,八肘的劲”之说。 摘要拳法产生于梁学香及姜化龙传拳时期,梁学香所著拳谱《可使有勇》所载的“三堂捶九十招”(或名秘手)实际上就是摘要拳的雏形。三堂捶(秘手)里的动作均可在摘要拳中找到,可以说摘要拳法是螳螂门实战精华的集成。  相似文献   

6.
以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宁夏富县Y拳(化名)为研究个案,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危机及弥合实践进行田野考察。调查发现,工业化进程解构了传统武术与乡村社会结构间的稳定关系,暂时性“失域”感使传统武术存续表现为普遍“式微”状态。然而,Y拳在现代化存续中,传承人却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并通过“文化形塑、人才培育”的创新方法,实现了该拳在“教育化、社会化、国际化”等场域中的文化表达。研究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堕距的产生源于在外部制度作用下,其内部“观念层和技术层”的变迁与社会发展间的异步性;Y拳的良序发展得益于“制度、观念、技术”的并联式弥合;传统武术内外部各要素间的并联式弥合度越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堕距就越小,反之亦然。唯此,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需要在并联式实践下,内外因素协调发展,才能历久弥新,永葆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彭碧波 《武当》2014,(7):16-17
关于“唐手拳”的由来,在唐手拳门内有不少神奇的传说,而此拳为“鸿钧老祖所传”的说法则最为经典。鸿钧老祖便是元始天尊,而且“先有佛爷后有天,鸿钧老祖还在先”。这些传说虽然荒诞,但却朦胧地反映了唐手拳的历史非常悠久且与道教有关。关于唐手拳的命名,据说是在创立之初,人们用它搪挡御敌,故称“搪手拳”。至唐朝时期,搪手拳大为盛行。但因“搪”与“唐”同音,后辈又将“搪手拳”改称“唐手拳”,简称“唐手”。  相似文献   

8.
黄晓琼 《精武》2008,(1):61-61
江西因有传统武术“字门拳、硬门拳、法门拳”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如赣江三条龙,字门拳代表郭子龙,法门拳代表朱子龙,硬门拳代表邓金龙,在清朝时声名远扬。  相似文献   

9.
高壮飞 《精武》2005,(11):14-15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即向恩师武学大家、吴式太极拳传人王培生老师学拳。老师对太极推手,首先要求“轻拿轻放”,要使人“心悦诚服”。老师讲的“轻拿轻放”,也就是“不及不离,不丢不顶”。老师的手,在我一生当中接的是最轻灵的,我没见过老师用力的手,真是“轻拿轻放”,一接手就好像没接触到一样,其发放也是轻飘的:这种感受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记忆中,就好像刚刚才推过手一样,真正体验到了太极功夫的轻柔松静。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武术中,拆招说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有些思想保守的民间拳师甚至将此视为“不传之秘”,对弟子非经长期考验而不轻易示之。因此,不明真相者往往将这项“拆拳”内容视为神圣的武功精髓而“敝帚自珍”,让徒弟提前按自己假设好的进攻动作中“大展神威”,关着门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11.
风云生 《精武》2008,(4):18-20
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  相似文献   

12.
付胜利 《武当》2013,(6):43
中华武术流派众多,特色各异。本人仅就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的传统武术——武当太乙金刚拳为例,谈谈传统武术演练中的"趟子"。武当太乙金刚拳在地方上被称为搪手,又分为四平搪手和滚肩搪手,在套路的演练开始和结束中,都有独特的"趟子"。我说的"趟子"与我们武术竞赛的起式、收式作用和意义估计是一致的,但却不受约束,有点"铜锣一响是招牌,惊动了四方财神到,来得早看热闹,来得迟看夸气(地方方言:热闹结束的意思)"的跑江湖的味道,而且允许来回多趟。  相似文献   

13.
王国齐 《武当》2011,(10):33-36
鹰手拳在散打实战过程中,非常注重擒拿术的使用。它的主要特点是:踢打摔拿、翻崩肘靠、分筋错骨、点穴闭气。攻击迅猛暴烈,一招接一招,一手接一手。制敌时,要求手快打手慢,速战速决。鹰手拳抗暴夺械擒拿术是在遇到不能使用武器的情况下,专门与歹徒空手搏斗的技击有效手段。今择献于武林同道,以  相似文献   

14.
一般人都知道李小龙的拳技刚猛凶狠,却不知李小龙还有“柔”的一面。中国内家拳刚柔相济,截拳道源于泳春拳,诛春拳讲究刚柔相济,有“鹅手”训练——其实就是推手(柔化敌人来力,从而有效地发放敌人,“引进落空合即出”为推手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六合拳论     
郭强  成守海 《武当》2007,(9):34-35
六合拳法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是锻炼人的精神、意念、内劲与身体四肢百骸合一,以技击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六合拳动静结合,内外双修,刚柔相济,从而要求在演练与技击中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六合统一,故为之六合拳。  相似文献   

16.
迷踪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颗明珠。古来习迷踪拳者多俊杰,宋代有周侗、卢俊义、林冲等人,清代有孙通,近代则以霍元甲为最。迷踪拳有独特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7.
央视《武林大会》开播之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全亮 《武当》2007,(9):4-5
作为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传统武术擂台赛的专家评委,我先后参与了“五祖拳”、“梅花桩”、“八极拳”“形意拳”“武当太乙五行拳”等几个拳种的擂台评判工作,通过执裁《武林大会》,有这么两点想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王婧  小牛 《武当》2009,(12):32-33
翻子拳原名八闪翻,以双拳密如雨而著称,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在河北、辽宁、甘肃、陕西等地有较多习练者和研究者。翻子拳强调脆快硬弹,尤以散手为根本。习练者需要反复操练,才能达到步到、手到、眼到,双手出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境界,才能在实战运用中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9.
刘瑛  邢岩 《中华武术》2006,(12):54-55
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中,有许多训练手段,各门各派也各有其自家门派的训练手段,真可渭丰富多彩,因其门派所练要求不同,所以训练手段也大不相同,但总归无外乎有“功法训练”“套路练习”“拆招喂手”等四大类,而对于这四大类之训练顺序和侧重,各有不同,有的门派以“功法”为主,有的以“套路”为主,而我认为,无论什么门派以什么类别人手训练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对于“功法”“理论”“套路”“拆招喂手”等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见解,因为传统武术训练中,“功法”训练乏昧,“理论”学习之深奥难懂,“套路”学习单调重复和“拆招喂手”很苦。现代人,是少有人将它系统的学练下去的。而如果传授者在训练中正确分析和研究,将不会失去传统武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与建立在语言概念之上的逻辑思维不同,体悟思维是人这一认识主体对于认识对象所进行的一种贯通身心的内向默会和整体把握。而以身体为实践对象,具有身心贯通性的传统武术修为,则是一种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不断得以提升的过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对传统武术修为过程的创拳、学拳、练拳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体悟思维分别进行论述后,认为传统武术修为表现出了鲜明的体悟特征。认识和把握传统武术这一思维层面的特点,对于提升个人的武学修为水平和道德修养境界都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