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人称”     
本文所谈的人称,就是指用某种人称去写作的“人称”。即我把“我”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一人称;我把“你”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二人称;我把“他”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2.
一我与冉庄同志尚未见过面,但彼此神交已久。他来信说,早在“读中学及大学的时候”,就对我的诗论和诗“非常喜爱”。我也不时读到他的作品,知道他是一位诗人.重庆的诗友们曾同我多次谈到他。却不知道他除了不断写诗之外,还写散文,又搞评论,是创作和评论“双枪并举”的有成就的作家.今年二月,我同时收到他寄赠的五本著  相似文献   

3.
葛圣洁 《新读写》2008,(10):1-1
前些日子,曾在媒体上公开“挑战大师”的陈丹青似乎意犹未尽,在上海书展的书迷见面会上,原本应当为自己一本艺术论著宣传的他又“不务正业”起来:“我今天就是要继续公布我的愚蠢,除了巴金、冰心,雨果、马尔克斯的作品我也不喜欢,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我看了两章就看不下去了这应该不只是翻译的关系。”他继而列举了画坛的诸多大家:“我早已对曾经是心目中的神的伦勃朗略生厌倦,  相似文献   

4.
多余的人     
凡读过这篇《多余的人》,我想心里都会深受感动的。作品写一个特殊家庭里的特殊人物——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试想,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如何相处呢?更何况“我”是一个女孩子,更难于启齿叫他“哥哥”了。作者选择“我”考上大学、母亲硬要“他”来送“我”到西安上学的情节,写“他”一路上送“我”的情况。作者用了几个细节来刻画“他”的老实人的形象,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写出“他”与“我”的无言的感情交流,使“我”为之感动。作者在写人物时,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作者写“他”与后爸来到自己家里后,从早到晚在田野种棉花,天黑了也没能及时回来;写“他”知道“我”不喜欢“他”,在送她上学时,有意远离她,以致火车行了一天一夜,同坐的旅客竟然还不知道他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写“他”时时护卫她,甚至连有人想坐到她身边“他”都警惕地警告对方;“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这个妹妹受累,自己扛了这么多的行李,还时时照顾她;作者还写出“他”的聪明,像“他”引导她找接待站等。作品着重写人,而且很好地写出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心境,通过“我”对“他”由反感到感动,写出“他”的人性美。其实,“他”是很爱这个妹妹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这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为此“他”只能把这种爱深藏在心中。在“他”与她离别时,“我”终于感动地叫“他”一声“哥”时,“他”感到满足了,作者写道:“他一听,连忙转过身,笑着对我挥手。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心灵的美在这里表露得很充分也很到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无论从写法到思想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同学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5.
最美何处寻     
一位画家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满意。有一天,他对妻子说:“我要出门远行,这样才能找到创作的灵感,画出伟大的作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留下的不只是他的作品,更是他人格的力量。 ——作家迟子建 那天天色阴沉,那个噩耗是我偶然从“新浪网”新闻中获悉的。  相似文献   

7.
巴金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他民主主义时期的作品奔泻着“我控诉”和“追求光明”的双重情绪激流,坦诚、真挚,能如青年一代取得心灵上的沟通,产生强烈的反响,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但六十年来,他的作品不时被人们所误解,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巴金坦率、毫无伪饰地为自己的作品进行阐释、申辩,这方面材料之多,在现代作家中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8.
四口 《今日中学生》2022,(35):32-33
<正>“他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他以不可思议的语言写下了无人能及的作品”“他的书让我如入幻境”……许多年来,加西亚·马尔克斯不仅被世界各地的读者念念不忘,也被众多知名作家频频提及。由此可见,他在世界文坛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在创作上,一方面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原则,经过巧妙构思,融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9.
作家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孩子们都有一颗天真、幼稚的心灵,它需要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而给予孩子们阳光和雨露是教师的责任。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时常留心去寻找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赞赏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在一次教四年级学生做人物发型设计的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剪出的发型较单一,少有造型新颖的作品。我在巡视指导时发现一个学生正往抽屉里塞放一张剪纸作品。于是我请他把作品拿出来。他十分不情愿地一边递出作品,一边小声地嘟哝着:“我剪得很丑”。我一看,这件作品…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作品中,作者放情林木,醉意山水。写景状物中,隐藏着抑郁悲苦之情。作品美学韵昧丰富,笔者尝试着从辩证的角度作点阐释,以求教于专家和各位教师。 “物”与“我”的统一。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内涵是他本身,以及他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一切隶属于他的精神的东西,称之为“我”;外延则是除了他本身以外的一切,能与之发生关系的东西,称之为“物”。《醉翁亭记》对“物”的描写到处折射出“我”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11.
比尘埃还低     
《辅导员》2006,(Z1)
不久以前,读了张爱玲的作品,热爱文字的我,无法不被张爱玲惊世骇俗的文学造诣所打动,甚至张爱玲所说的许多话,我读过一遍就能记住,像“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出名要趁早,来得晚了,就不那么快乐了”等等。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的那句话:看到他,我觉得自己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面去了……我不知道“低到尘埃里面去了”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但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我惊异地发现,我的许多  相似文献   

12.
启发之作     
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画家,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他的作品多被陈列在大雅之堂或被收藏家视为珍宝。“你的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是那幅?”我迫不及待地等候他的回答。“要问这个呀!”他起身倒来两杯茶。递过一杯与我。“请喝茶,很纯的,这种纯容易令人想起圣洁的少年。”多么睿智的语言!我无限的  相似文献   

13.
死亡主题贯穿了布朗肖的全部作品,把他对文学、语言、哲学、政治、伦理学的论述全部串联起来。死亡既是他理论著作中重点阐释的对象,也是他“叙事”作品中重要的意象。布朗肖肯定了黑格尔的死亡的否定性力量,认为这是死亡的“可能性”,他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将死亡“不可能性的可能性”变为“可能性的不可能性”,提出了“不可能性”的死亡。布朗肖认为死亡与文学、语言、黑夜有相通之处,“不可能”的死亡即是文学的“第二个斜面”,是遮蔽的语言,是“另一种夜”。他所追求的死亡即是自由,是美和超越。布朗肖一生围绕死亡和写作在思考,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空间和死亡美学。  相似文献   

14.
除了1974年外,塞林格再也没有和媒体交谈过。当时,他反对未经授权而出版他的没有收入到选集中的故事。他告诉《泰晤士报》记者:“不出版作品带来了无比的宁静,我的生活变得平静。出版作品极大地侵犯了我的隐私,我喜欢写作,酷爱写作,但我只为自己写作,为自己的快乐而写作。”  相似文献   

15.
豪豪是刚从外地转来的小男孩,我早就听说他很“特别”。来园第一天,他不参加户外活动,独自跑到活动室玩去了。我刚进活动室,就有孩子跑来告状:“豪豪把那七星瓢虫撕了……”我扭身一看,豪豪正在撕墙饰“神奇的大树”上的七星瓢虫,这可是孩子们画的!见此情景,我很生气。还没等我走过去,已有几个孩子把他拽了过来,让我“发落”。“豪豪,怎么回事?”只见豪豪摊开双手,我看见他手里满是撕下的纸片。旁边的孩子认为他撕了别人的作品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似乎都等待着一场“风雨”。我接过他手中“杰作”。奇怪,怎么全是七星瓢虫?“你是不是觉得这没…  相似文献   

16.
清末“海派巨擘”任伯年以开放的胸怀,将中国绘画带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人画迥异的新境界.他以异于市井小民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清新而和谐的韵律给芸芸众生以慰藉.他的作品实已进入了“无我之境”,表现了既是自身也是一般平民的情感,这种情感又与自然、历史、、芸芸众生及世情国运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他在适应时代的需求中确立和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很好地处理了市场与艺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其作品高明而不清高,通俗而不庸俗,置我于观众当中,而并非抛我于世界之外,创造了“我”的艺术个性而征服了观众,显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上)》2014,(23):158-159
贾平凹日前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并谈到阅读莫言作品的感受。贾平凹指出,莫言作品的启示之一便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不是历史的,而是社会的、人性的,“他的文字背后有生命和灵魂。”“因为我不是评论家,我最初读他(莫言)的作品,无法分析概括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辛勤如他     
倪远 《中文自修》2006,(2):30-30
莫扎特的手轻快地在琴键上弹奏,他乐思如泉涌,或许这正是他被人称为“神童”的缘由。然而又有谁像他那样不分昼夜地谱曲呢?他如此描述自己的作曲秘诀:“没有哪个音乐家比我更用功了。你举不出有哪位大音乐家的作品,是我不曾反复辛勤钻研过的。”  相似文献   

19.
酸溜句子     
暴笑作文老大娘拿出四张500元的人民币。“我有个同学,他长得不高也不矮,在1米76以上,1米78以下……”偶初中同学的作品……小学老师出半命题作文:“我的×××”随便写人写物,结果我班同学作文题目:《我的战友邱少云》。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