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我们引导学生从中读出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文本,引导学生辨别作者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诗歌中的情感体验进行比较,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下面以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诗歌单元为例谈谈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语言简洁凝练,情境隽永优美,情感婉转深沉。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特有的简洁性和情感跨度需要一定基础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情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体会诗歌语言美与情境美。多媒体集文本、图像、音频、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下的诗歌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诗歌本身的"性灵"来濡染、熏陶学生。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诗歌的认同与重构,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审美经验以及瞬时情感体验,借助想象与联想等阅读方法,富有个性地解读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升华诗歌主题,从而形成"同课异构"的教学体系,在相同的诗歌文本中发现不同的阅读感受、情感体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语文课程中重视和加强古代诗歌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自我建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品性来说,古代诗歌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开启着人的文化与精神智慧。如:跳动着民族艺术神韵的、有着不可穷尽之美的唐诗宋词经典文本世界,对学生来说,那就是一个陶冶性情的世界、净化灵魂的世界、升华人格的世界。唐诗宋词中那些美丽的画面、多彩的景致、灵动的意境、深厚的意味、妙不可言的神韵、美不胜收的形态(诗的审美形态),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多面性的陶冶学习这种陶冶学习,就是对情感与心灵的陶冶、精神与灵魂的建构、人格与情操的洗练。具体来说,古代诗歌经典的这种陶冶式阅读,不同于实用性、功利性阅读,它具有体验性、开放性、建构性阅读的品质与特征。古代诗歌经典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这种体验性阅读要求学生多诵读、多美读、多涵泳、多品味。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就是体验诗人体验过的情感、诗人体验过的世界的过程,诗歌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这种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才能生成。古代诗歌经典阅读也是一种开放性阅读。凡是好的诗歌文本,都是扩大的、开放的、不断诱引读者参与解释和建构的召唤结构,是含蕴丰厚而又具有多重张力的意义世界,它的每一个字往往都是“无底的深渊”。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经典文本的世界,大都有着不可描述、不可穷尽之美的张力世界。其中,有些文本的形象世界,往往是一个多义的、具有不确定性和模  相似文献   

5.
体验文本、陶冶情操,是初中阶段诗歌、散文学习的任务之一,与<新课程标准>精神异曲同工.本文从"意境"入手,以情感为归宿,通过"创设意境"、"再现意境"、"烘托意境"和"创造意境"来引发、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丰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从而实现文本与读者、作者与学习者的情感共鸣,达到完成学习任务、陶冶情操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西诗歌的情感体验结构模式葛桂录情感体验是诗歌所要传达的根本对象。情感的独特功能在于,它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诗作意蕴构成的内在生命;是诗歌创作与接受的媒介物.最集中体现着诗人的精神个性特征。作为诗歌作品的内在本质结构,情感结构与诗歌的表现对象及其诗...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在审美鉴赏时无法立足文本、细读文本,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没能体现诗歌鉴赏的文体特点。许多教师对古代诗歌的教学无从入手,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古代诗歌的鉴赏中来,没有对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古代诗歌鉴赏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教师心里没底。而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歌也没有策略和方法,出现“乱读”和“粗读”,甚至脱离文本猜测诗歌内容的现象。笔者参加过多年高考的评卷,发现诗歌鉴赏这道题,学生失分现象仍然很严重。  相似文献   

8.
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验诗歌情感:1.反复阅读,多方位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再现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中丰厚的情感;3.开拓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诵读能够使我们触摸母语的灵魂,能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增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诵读不仅是以习得文辞为目的的表达方式,更是融合了感受体会、理解领悟、情感释放等主体与文本间构建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1.
对比中国诗歌《夜雨寄北》和外国诗歌《往昔》,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再来谈与外国诗歌的异同,这既创设了诗歌学习的氛围,也利于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而在课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讨论、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人教版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为研究教材,以九年级中Unit 7的一首诗歌Mom Knows Best为案例,设计读前、读中、读后不同的活动,从体验诗歌情感、感受诗歌语言到欣赏诗作、创作诗篇,对诗歌教学中文本的解读思路与拓展活动两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对诗歌的评论是困难的,当我们论及对具体作品的阐释,是不是也应该注意文本以外的诸如阅读经验等因素呢?当我们面对一个业已完成的文本按照传统的理解程式作一个阐释性的评价,无疑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于诗歌这样的文体,它所提供的文本不像小说等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和结构,它更多的是依赖语言本身来传达一种情感或意绪,所以,我觉得对于诗歌的阐释除注重文本外,还和读者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诗歌犹如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想象,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文本形式。叶圣陶曾提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美读得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的特点是富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诗歌是典型的抒情文本,欣赏诗歌就是经历内化与外化.内化,指体验在体验者内心生成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是外化,即将内化后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等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形式传达出来.简言之,内化与外化是诗歌鉴赏的二弦.  相似文献   

16.
一、潜心吟诵,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儿童诗歌教学中,应重读轻讲。摒弃“句句讲解,字字分析”的教学程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情感也是欣赏者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的归结点也是情感。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发的情感,并期望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欣赏者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从自己内心的情感积累和先从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作品的意蕴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来强化诗歌的情感体验,把音乐融进诗歌教学,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描绘的天地中。通过音乐的美感体验来丰富诗歌的美感体验,丰富想象,音韵和谐,体验再创作的愉悦。  相似文献   

20.
詹志英 《中学文科》2009,(16):40-41
情感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对客体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语文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情感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要重视感悟和语感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