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动词隐喻语义衍生会产生大量新的义位,由于动词语义决定着其句法表现,进入到语言运作过程中,这些衍生而来的不同语义会有形式句法上的规律性映射,由此形成动词隐喻义位相应不同的组合形式性能。该句法组合性能差异有多方面内容和表现,本文将主要从题元语义功能和动词兼容共现特征这两个方面,对动词隐喻的多义义位所涉及的组合形式表征展开讨论。相关研究将充分展现动词题元特性和句法扩展方式、扩展性形式检测语在其语义区分、语义描写中的特殊作用和价值,印证动词隐喻义变所蕴含的形式、语义内在机制,从词汇、认知、形式的互动互释层面促进动词多义及其语义句法问题的探讨,同时其分析思路和理论方法、原则有益于系统化、层级化地开展动词规律性多义的精细化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2.
隐喻性是人类思维模式的本质特征,人们往往借助已知的认知域去类比、认识和理解新的认知域,从而形成新的概念。表"生命终止"是"死"的基本意义,经过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的跨越,它由动词发展为形容词、副词等词性,其隐喻内涵也发生了改变。从两个范畴的跨越来解析"死"字的隐喻内涵,可以揭示多义词"死"形成过程的隐喻本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汉语"得"字的语义分析,将"得"分为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结果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描述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可能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运用完形理论,阐释了实意动词"得"语义中的因果关系原型的隐喻性延伸,揭示了"因果关系"正是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的"得"语义中的概念相似性,基于概念相似性的隐喻认知机制是"得"语法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以复合动词「~あがる」为考察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意象图示,指出各类「~あがる」的语义之间是通过隐喻(metaphor)的认知手段互相关联,并实现由基本义到扩张义的语义发展。以期窥探复合动词的语义扩张的认知模式,以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复合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及物性隐喻是功能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及物性隐喻理论,提出英语动词隐喻否定概念,探讨英语动词隐喻否定特征及其表达类型,并从英汉对比和深层语义结构分析角度提出英语动词隐喻否定的理解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隐喻为认知支点,对英语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介词"with"是以"空间"的原型语义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实现其语义从空间概念向其他非空间域映射而产生的引申义,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方式/工具域、态度域、比较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8.
程山  陈婧 《文教资料》2011,(9):45-46
隐喻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梳理了一些隐喻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雷"的语义隐喻,目的在于初步了解隐喻相关理论与研究情况,初步运用理论来分析一点具体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研究,进而分析了"雷"的隐喻类型,最后梳理了隐喻的认知基础,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对比了"雷"的本体与网络盛行的喻体语义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7,(5):120-124
隐喻延展是施喻者构建的根隐喻基础之上的结构拓展和意义延伸。依凭语言层级性,隐喻延展大致上可范畴化为短句延展、句子延展和篇章延展三种类型。隐喻延展建构方式是以语义场为内在核心的铺展和衍生。隐喻延展的深层动因是施喻者经由主体认知自洽,彰显施隐者生发隐喻的心理意图,帮助受喻者提供认知线索和锁定认知焦点,增强受喻者隐喻解读的容易度,以实现施喻者和受喻者双方认知视域的成功对接,并最终达到隐喻意义的协同承接和体认顺应的要旨。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复合动词"~出す"的语义。对于复合动词"~出す"的语义,一般可以从词汇和语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动词"出す"有7种基本用法,复合动词"~出す"的基本用法可以分为3类。文章将首先介绍动词"出す"和复合动词"~出す"的基本用法,通过语料库的检索对作为动词"出す"宾语的高频词进行分析,并且从复合动词"~出す"前项动词的属性对其语义影响的角度出发,对复合动词"~出す"的3分类法提出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语言中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实现的。情感隐喻的形成主要是以人的体验为基础。为进一步探讨情感隐喻的体验性,以英汉两种语言中人类四种基本消极情感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悲伤"、"愤怒"、"恐惧"、"焦虑"情感隐喻从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对比,探讨其体验基础,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及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2.
隐喻构成的双域性体现在隐喻概念系统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是多个心智空间相互映射并形成最忠实于语言语境和社会语境的表达和阐释的概念复合过程。这个过程以概念隐喻理论、相互作用理论、概念复合理论为依据,受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语言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晓燕 《考试周刊》2012,(47):23-24
空间隐喻是形成认知概念的重要认知方式。通过对比汉英语"深/deep"的隐喻映射,本文发现在时间域、颜色域、情感域和心智域隐喻映射中,汉英语"深/deep"隐喻具有普遍性;但"深/deep"隐喻也存在汉英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既具普遍性又具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4.
丁姜文 《海外英语》2011,(11):170+172
动词隐喻在英语语篇中大量出现,它是一种重要的隐喻手段。动词隐喻在形式上多以过去时出现,实际却隐含了其它意义,如表示虚拟语气、礼貌和愿望等。过去时可以表示现在时间,也可以表示将来时间。然而,人们对动词过去时隐喻功能的分析还不够系统深入。该文从语法隐喻的概念出发,谈谈动词过去时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从而对英语语篇结构有更深入和更广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惠  曲维光 《文教资料》2009,(18):197-201
动词"吃"是一个高频性的常用词,表示动物尤其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本文以动词"吃"组成的短语为隐喻考察对象,通过隐喻现象的形式化描写,探求语义规律,并基于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尝试构建动词"吃"的隐喻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本文通过对汉语的"上、下"空间关系为代表和英语的"UP/DOWN"作相应的对比,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状态、社会等级、数量"这四个概念域内的空间隐喻化认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等理论,分析阐述日语复合动词「落ち着く」的基本义与派生义之间的扩张关系。因为复合动词多为多义词,合理正确地利用复合动词是个难点。因此学生躲避使用复合动词是我们在日常日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复合动词方面应着重加强。讲解多重含义的同时,辨析其共通点以及理清扩张关系,才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必要环节。文章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针对复合动词的多义构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田硕 《林区教学》2014,(2):65-67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等理论,分析阐述日语复合动词【落与着】的基本义与派生义之间的扩张关系。因为复合动词多为多义词,合理正确地:利用复合动词是个难点。因此学生躲避使用复合动词是我们在日常日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复合动词方面应着重加强。讲解多重含义的同时,辨析其共通点以及理清扩张关系,才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必要环节。文章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针对复合动词的多义构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双语者的隐喻语义表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启动技术,从隐喻的理解机制和跨语言的启动效应两个方面入手,初步考察了双语者的隐喻语义表征。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具有相同的理解机制;互为翻译对等的启动项对同一个隐喻的理解具有同样的启动效应。研究结论为: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共享同一个语义表征。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对于隐喻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隐喻是概念体系构成的基本方式,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隐喻性思维在认识论上具有的本体论特征。是我们理性思维生长的起源,是构建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传统真理观在隐喻解释上的困境。并指出在语境下研究隐喻语义真值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