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一、元素论的萌芽 我国古代学者在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的作品《尚书·洪范》中就明确提出“五行”的概念,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初始物质。如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546)说水是万物之源,阿克西米尼(Anaximens,公元前560~500)说空气是万物之源,赫拉克利特  相似文献   

2.
贾谊大力倡导有为之政。他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视其为自己政治学说的核心。在继承孟子人性论的同时,贾谊又受先秦"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的影响,显示出其人性论的矛盾。贾谊以"六"为基础展开的论述,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阴阳五行思想产生于西周,至战国晚期形成学派.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将五行相胜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从而使中医摆脱了神学迷信的束缚,促进了中医理论框架的建立和中医知识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4.
阴阳五行思想产生于西周,至战国晚期形成学派。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将五行相胜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从而使中医摆脱了神学迷信的束缚,促进了中医理论框架的建立和中医知识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刘潇 《文教资料》2012,(5):20-22
本文探讨了战国末期法家著作《韩非子》中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单音节词"为"和"使"的词性及其常见的句法结构。"为"主要用作动词,用作名词时常见"无为"、"之为";作为介词,"为"可以出现在名词、动词和代词之前,表示目的、被动或"给、替"等。"使"作为动词远比名词词性使用更为广泛,且作为名词单独使用时,没有语料显示"使"可以表示"使者、使臣"这一义项。因此,《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苏代为齐使燕王问之曰"的断句方式应当为"苏代为齐使燕,王问之曰"。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6,(9):75-79
对于同一个战国齐系陶文字■,《陶文字典》、《战国文字编》、《战国古文字典》等不同的字书有四种不同的隶定字形"芊"、"■"、"艼"、"■"。根据对古文字演变的形态和战国文字各系的形态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三种隶定字形"芊"、"艼"、"■"是错误的,该字应当释为"■"。  相似文献   

7.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 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  相似文献   

8.
叶适自然观强调"道在物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五行八卦,并把五行八卦归结为气,万物化生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结果。叶适主张"极"是物自身的一种状态,否定"太极"的存在,叶适注重天人有别,倡导人类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五行说的解释基本上围绕"行"的含义来进行,把五行当作对自然物质的概括,认为其性质不过是对自然的比附。然而,从"五"这个数字出发对五行说进行阐释,可以发现:为了兼有相生和相克关系,"行"的数目既不可能更多,也不可能更少,只可能是五。五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内套五角星形的五边形来表示,而且,在五边或五角形图案中,代表五行的任意点与同自己不相邻的两点形成的三角形,表示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与自己相邻的两点形成的三角形,则表示相合化的关系。这两类三角关系叠加起来,使五行成为一种对宇宙的结构性认知模式。总之,五行之"五"是数学和逻辑上的必然要求。只有"五"这个数目,才能通过相生相克构成普遍联系并且相互转化和克制的网状结构。五行说的核心是其中所蕴含的功能转换模型。  相似文献   

10.
战国中后期,亦即屈原时代,既是楚国与北方诸国争强较胜的时代,也是与中原文化积极交流的时代,而交流的重点对象乃是齐文化。从战国中后期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屈原时代的齐楚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屈原等人所受齐文化的影响诸方面着手,可具体描述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先后有两个齐桓公,不能把他们混为一人,两人在齐国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卓越的贡献。齐桓公姜小白在春秋时期强盛了齐国,首霸中原,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田午在战国时期创办了稷下学宫,为齐国招纳了大量人才,为齐威王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并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一般认为尼采学说是“战国策”派的依据,其实,“战国策”派与尼采学说有较大的差异:“战国策”派是为国民党政府建立“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极权政治服务的,而尼采思想却是高扬生命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碣石学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术中心,后世学者往往将它与稷下学宫相提并论。以稷下学宫为参照,对碣石学宫学术中心产生的文化环境、产生原因、人员构成、作用、结局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等进行考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个学术中心的性质和特点,并可以了解燕齐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及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早期的齐国继承了西周的乡遂制度,推行“三国五鄙制”。战国初期齐国县的职能有所增加,基层行政单位的里管理加强。但乡、州、里的上下统属关系还没有变,都作为县的上级行政机构还没有产生。战国中后期,都的下级行政组织州、县、乡、里上下统属关系确立,齐国封建政体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卒被秦将白起坑杀,尸骨遍野,血流满地。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幸潞亲祭,并将“杀谷”易名“省冤谷”。此后,在该地谷口村起坟、建堂、盖庙,且名之为“骷髅庙”,祀赵括及被坑杀之赵卒,当地官吏每年春秋致祭。骷髅能成王,此地所独有。因而对骷髅庙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沈从文参与《战国策》编辑工作前后情况的考证,探讨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揭示他与战国策派思想上的一些共同点;并通过对沈从文参与编辑《战国策》的动机的考察,展示他40年代初试图通过“文学运动的重造”使自由主义文学居于文学发展主导地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九州”原为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刊,关于九州的资料仅见于战国时期,献诸说很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为辨异解疑,笔列举了大量古籍献资料进行辨析、考证,认为《河图》派九州说之九州多能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找到地名来源;而《周礼》派九州说,则是战国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和对历史的遗忘而误读《河图》派九州说之产物。  相似文献   

18.
田单三论     
田单是战国时齐国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他坚守孤城,成功复齐以及复齐之后的军事实践,在兵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用兵特点中有不少值得总结的闪光之处,给历代兵家以诸多教益;特别是他最终不得不挂冠而去,离齐赴赵的曲折经历,更是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文学研究界:1949年,他因"战国策派"的身份而受到不公正对待;1980年后,却又被诸多研究者排除在该流派之外。虽然沈从文与"战国策派"成员在"文化形态史观"、"英雄崇拜"和"五四运动"的评价诸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在思想、创作层面又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他不但是《战国策》的一个比较活跃的编者和作者,同时在"国家至上"、"文化反思"与"生命崇拜"等问题上,也与这一流派成员的核心理念有着诸多内在一致之处。在这个意义上讲,沈从文应该被看作是"战国策派"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韩非是继吴起、商鞅、申不害等战国后期法家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对以往的法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和扬弃,从而将法家思想的理论水平推进到了新的高度,被后世学者看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内容丰富,文章主要讨论其君臣观,并从中探讨《韩非子》中所反映出的韩非的治吏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