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在国际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国外交关系。近代以来传统大国关系可谓血雨腥风,鲜有走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案例出现。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关系有着深刻历史内涵。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必须要增进互信、减少误判,建立两国信任基础,消除战略猜疑,同时必须管控双方存在的分歧,不断扩大共识,打造中美命运共同体,从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东盟自从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交往不断加深,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多领域的全面合作稳步推进。在国家层面的官方外交为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指明方向之后,民间外交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1作为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促进交往的规模最大的盛会,已逐渐摸索出一条服务我国"大外交战略"的教育外交之路,在深化双方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树立良好对外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创造了教育外交的新品牌。认真分析"交流周"的教育外交经验,对推进我国民间外交模式的创新和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高校智库是指以"一带一路"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为主要职责的高校智库,能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并起到"二轨外交"作用。我国"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具有以下特征:从区域分布上看,覆盖地域广泛,但以北京和"一带一路"重点省(区市)、节点城市居多;从学科专业类型上看,主要分为综合型和专业型;从建设主体上看,高校独建与多元共建兼有。目前,我国"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建设面临影响力偏低的主要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依托学科建设并做到科学管理,需要协同合作研究并保持相对独立,需要多元传播思想以高效转化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学术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及社会文化和双边关系的研究均已跨越世纪,形成了丰厚、连贯的学术积淀。美国学界对中国及美中关系经历了从学术性的汉学研究,到应用型的当代中国学研究的变化;中国学界对美国及中美关系则经历了一个从"开眼看世界"式了解,到批判性揭露美帝侵华史研究,直至客观地研究美国及其对华政策的过程。目前,双方的研究取向均呈政府智库的应用性与学科建设的学术性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半官方教育智库体系,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政府对于政策咨询和多元利益诉求的重视造就了半官方智库的两大特点:第一,"半官方"属性;第二,兼具"专家智慧集合体"与"利益诉求集合体"的属性。香港半官方教育智库的功能在于提供"专家智慧"、整合利益诉求、体现程序民主、进行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6.
中美双方之间既有分歧,也存在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我们应根据美国外交新特点及其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来确定我们对美政策的战略思路,从而积极发展中美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7.
邓广峰 《考试周刊》2014,(12):137+139-137
<正>作为"金砖五国"之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与世界各大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等动作也比较频繁,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笔者在此分析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一、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印度位于亚洲南部,面积298万平方千米,为南亚最大的国家,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土面积次于俄、加、中、美、澳、巴(西),居于第七位;目前人口约12亿,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有资料显示,印度有可能在  相似文献   

8.
2009年以来,美国推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中国对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持负面因素,官方的表态谨慎,学界和民间以批评为主。作为与美国和中国关系都十分友好、紧密的国家,泰国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态度是复杂的,其基本立场是将国内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平衡大国之间的关系。但一旦中美发生摩擦和冲突,泰国则面临着在中美之间占队的困境。美国重返亚太给不断发展的中泰关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中国必须在搞好对美外交、逐步化解"再平衡"的不利影响的同时,高度重视中泰关系,并以中泰关系为抓手,着力打造新形势下的中国与东盟关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继续创造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9.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线与宗旨,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与基本特征之一。在众多外交活动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展现出的风采是:为了大国使命,满怀大国胸襟,履行大国担当,为开拓出一片"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新天地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1973年基辛格访华时,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提出了中美军事情报合作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在中美之间建立一条秘密热线,如苏联发动对中国的核打击,美方可及时向中方提供预警。对于基辛格提出的这一建议,双方虽有讨论,但中方并未接受。此后,这却成为周恩来受到批判的一个缘由 。对于这个问题,一些研究这段中美关系和周恩来生平的论著虽有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但这件事涉及中美之间“心照不宣的同盟”(基辛格语)和“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的国内政治,对于周恩来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在美国国内国际事务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智库蓬勃发展并且在美国外交决策中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智库在具有传统智库特征的同时,也有着自身明显的特色,按职能标准将美国智库分为学术智库、游说智库和合同智库三种。由于美国政府决策的各阶段、各层次决策主体特点的不同,智库有针对性地采取诸如组建专业总统竞选团队、"旋转门"效应、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和教育公众、利用人脉和专有渠道举行学术会议、发布会以及午餐会、出版刊物、发布报告提供外交思想和政策建议等方式施加影响。智库对美国外交决策施加多种影响是由美国政治制度、政治传统及智库本身特点决定的。美国智库近年来出现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研究议题多样化、工作网络日益国际化及与政府政策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这些趋势使得智库研究外交政策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预见,美国智库在外交决策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将在今后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是涉及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领域的新型社会空间,是大国博弈的战略要地与重要领域。由于网络空间常与利益、权力、文化、安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大国之间相互争夺的利益空间。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存在较大冲突,导致两国在网络空间产生诸多分歧。为此,有必要分析中美两国网络空间的现实分歧及内在原因,探究中美网络空间合作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的克里木战争是一场欧洲性质的战争,国际史学界对它已有不少研究,尤其在军事、外交和政治方面出版了若干专著,但是对参战各大国的战争政策的揭露仍有待深入。法、英、俄等大国投入这一场战争时,官方发表了许多声明,各自号称是为了主权、独立、安全、荣誉与信仰被迫参战,但各大国却拒绝说明自己的真正要求,或不惜歪曲事实为自己辩解,将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对方,这就是克里木战争爆发时各大国官方言辞虚伪性之所在。法国若干档案馆所藏的一批秘密文件,清楚地揭示出参战大国的真实企图:它们是为着自身的"利益"而投入这一场战争,它们冠冕堂皇地维护的"利益"就是争夺中近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机制的相似之处体现在制度安排、发展路径、配套和对接机制等方面,但在内部机制安排、外部发展环境、开放性、中美两国与此的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俄罗斯、印度、美国、欧盟、日本等沿线相关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其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均与中国利益攸关,在地理上紧紧围绕着中国,集中国周边外交、亚欧外交、金砖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于一体,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上有着诸多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双方在外交决策中的异样精彩。2001年4月的中美撞机事件及其引发的两国间外交上的龙争虎斗为这些异同点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点。本文将在论述外交决策本质的基础上,简单回顾中美撞机事件,进一步详细剖析中美外交决策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必须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大国的崛起必然改变原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改变世界外交的格局。本文提出中美经济竞合的道路是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中美之间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实质就是在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经济竞争与合作,以经济竞合逐步发展为经济聚合,共创中美经济的双赢局面。文章论述了中美经济竞合的必要性、现状、问题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通过北伐战争,北洋军政府被推翻。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期间的中外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摩擦不断。1927年3月24日,发生了"南京事件",亦称"南京慘案"。事件发生之后,中美两国在长达一年的交涉中,不断逐渐调整双方关系。"南京事件"对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蒋介石亲美外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层出不穷的社会榜单林林总总,与之相对的是,具有官方性质、相对隐蔽、不涉及排名的官方名单往往被其掩盖.但这些榜单却从另一角度科学体现了高校特色与学科实力,在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院校、填报志愿上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今,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大行其道,"乱花渐欲迷人眼".相对应的,一些具有官方性质、相对较隐蔽、不涉及排名的院校(学科)名单,如"双一流"高校、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国家级特色专业、"双万计划"等,也是高校特色与学科实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毛泽东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局势的战略反应,也是其将新的外交理论付诸实施的重大行动.由于毛泽东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不断革命"外交理论以及由此越来越明显的中国外交的"激进"色彩,使得中国同苏联外交政策的分歧不断加大.第二次"台海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两难境地,不仅在中苏同盟关系上投下阴影,还加深了中苏在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同时也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和核技术.第二次"台海危机"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苏关系的走向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