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译论是现代译论转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构建我国现代译论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译论进行一次有益的评述,进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译论建设服务。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译论中一些固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这些特点与西方译论进行对比,试图分析各中原因,以期实现对传统译论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译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的论色彩和美学特征。而西方译论,学派林立,最具影响的学派有符号美学和接受美学理论。中西方译各具特色,总的来说,我国传统译论更倾向于从主观和感性方面去体验翻译过程,品评译作,而西方翻译美学则倾向于从客观和理性方面去思辨和分析翻译过程,品评译作,因此,两翻译理论形成明显的对照。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理论层出不穷,本文就“和谐译论”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然后介绍郑海凌的“和谐译论”以及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一翻译理论,并进一步用此理论作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论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对翻译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精湛论述及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现代译论研究的范围与视野,而且与以往译论相比对翻译理论研究又翻译实践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贺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贺麟关于可译性、译名翻译的研究包融传统译论,而他关于重译、深度翻译的研究又关照现代译论。重新发现并认识贺麟翻译思想对中国译论译史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国译论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自然也难逃其影响。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和对古代译论的追捧是汉学主义在中国译论构建中的主要体现。这两种行为一时间给中国译论的构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是从长远而言,这种繁荣无法持续,并将彻底消解中国译论。因此,在中国译论构建中解构汉学主义势在必行。基于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佛经译论期(184—1111)是我国传统译论的发生阶段,也是我国译论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前人认识之上的重识,有助于我们摸清我国译论起始阶段的状况,加深对我国译论渊源的认识,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继承译论遗产。本文回顾了佛经译论史上两次大的论争,并认为正是这两次直译意译间的论争,推动了佛经译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译学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译论的影响下开启的,因此,在中国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中西译论比较或中西比较译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内译学界对中西译论的研究很重视,出了很多成果,但整体上讲,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多于概述性研究,框架或论纲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比较译学的框架进行了尝试性架构,提出了一个中西比较译学论纲,以期为中国当代中西译论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论纲,并服务于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节选自《教学与发展》(赞科夫著,杜殿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我们的小学教学实验体系的教学论原则,就其形成的经过和所属的领域来说,都不同于一般教学论著作中所提到的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等):我们的原则既不取代它们,也不与它们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0.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以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观特别是系统演化原理为指导,以科学学中的科学发展理论和科学史为参照,以元翻译学中的翻译学总体发展模式和历史框架为背景,对古代翻译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较为详细的反思和梳理,以获得对其较为清晰的系统认识。通过考察获知,古代时期自然哲学与人文文化浑然一体,科学系统主要呈现在初步分化的同时朴素综合的发展趋势;与此一致,古代翻译学中也已出现各种译论特别是古典语言学译论与古典文艺学译论的初步分化,但它们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整体上呈现以古典文艺学译论为主、以古典语言学和其他译论为辅的朴素综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陈婷 《海外英语》2014,(11):147-148
中国传统译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该论文从世界观、状态境界、关系体现、方法论等四个角度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内涵、作用、价值进行思考,力求体现作者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推崇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译论议     
我国的翻译理论,古今一脉相承。译论应建立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从中不断吸取养分,同时注意吸取国外译论的优点。“信、达、雅”可补充移注新的内溶,使其更具生命力,并注意发展和创新。通过翻译评论不断提高译品质量,用新的经验完善和革新译论,从而建立我国的翻译学。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达”现象的西方译论,奈达译论有其自身魅力。通过回顾其理论形成过程,探究在中国形成“奈达现象”的原因,进而对当前中国译者引进西方译论以及建立翻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杨静 《海外英语》2011,(10):232-233
中医术语英译对中医西传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总结中医术语英译原则的基础上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探讨提出中医术语英译的制约条件等级排序。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科学大系辩证综合发展的语境下,翻译学也呈现出辩证综合化的势头,各种译论纷纷涌现,形成了差异互补、多元综合的态势,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然而,受朴素整体论和机械原子论影响,西方译论与传统译论,语言学、交际学、社会学译论与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译论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隔阂和不必要的纷争,当代译论迫切需要系统扬弃和升华。贾正传的专著《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顺应时代的需要,对当代译论的系统优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辟了当代译论系统优化之路,并结出了当代译论系统优化之果。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产生背景、思想渊源、研究层面、历史意义、论点特征及其对建设翻译学的贡献。该译论颇具特点,有中国学派气概,代表着我国译论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一种哲学认识方法论,适用于各种文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严复的译论折射着社会历史文化之光彩,积淀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融会贯通了中国古代文论、译论及文艺美学观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久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发展我国现当代译论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曾艳 《华章》2011,(32)
人文思想和认识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要特点.现代翻译研究要继承传统译论的优势,也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资源.通过现代诠释将传统译论中有价值的思想和认识融入现代理论的构建中,创造出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相协调的现代译论.  相似文献   

20.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论。钱钟书在译论方面提出"化境论"。本文通过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钱钟书译论的梳理和比较,认为二者承认译文可以同源文的功能是不同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能对二者的关联建构提出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