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缪亚军 《成才之路》2012,(30):48-48
探究式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无论是管得过多,还是管得过少,都不利于探究式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阶梯式提问来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改革教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老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则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老师“灌”什么,学生就“装”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非常被动,好像成了课堂教学的配角。这种教法虽然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表现自我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把原先的“一言堂”改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突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具体做…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我在附小听了一位青年老师上的体育课——甩纸炮,我感觉到这堂课的准备活动也可以算是“精彩片断”。首先,教者用“集合歌”集合学生: 师:看谁站得好? 生:我们站得好,谁也不乱跑。师:看谁站得齐? 生;我们站得齐,谁也不乱挤! 于是,学生迅速地进入了教学情境。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开展准备活动: ①学鸟飞(关节舒展);由教师示范动作。  相似文献   

4.
施云 《云南教育》2003,(25):26-26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好,而在于教师导得有多好,学生学得有多好、学到了多少。要真正提高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四个度。1.引导思考要适度当教师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不能紧紧盯住问题的答案,而应注重学生产生答案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适度的引导。如果引导浅,学生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就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如果引导得太直白,就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因此,把握好引导的适度问题就成了教师教学中应当要完…  相似文献   

5.
学生需要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才能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积累基本教学数学活动经验,也会阻碍学生的数学学习。根据以上的分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提供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说明:今年二月,我市举行了关于“自然学具的使用”的讲课活动,并邀请了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应飞老师进行了听课指导。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平衡”这一课。我设计这一课的意图就是想体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此在使用原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调整。如“想办法使杠杆尺平衡”这一环节,教材中是分两部分进行教学的:一是要求学生左右挂得一样多,想办法使它平衡,并得出结论:左右挂得一样多,距离一样长,平衡;二是要求学生左右距离一样长,想办法使它平衡,并得出结论:左右距离一样长,挂得一样多,平衡。而我则在引导学生初步使杠杆尺由不…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参加下的教和学的统一活动过程。在这个统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参加者和探究者;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点拨和调控的作用。看一节数学课上得如何,不是单看教师讲得怎么样,主要是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最大限度地参与了探究。教学中教师进行演示和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南于形式单调,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难免出现“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 :“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 ,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新课程标准》。(一 )调整座位 ,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空间一般来讲 ,课堂座位以横排纵列式居多 ,虽便于管理 ,但不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讨论 ,因此 ,适当调整座位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中 ,我将横排纵列式座位调整为以六人为一组 ,共五组的花瓣式座位 ,使课堂有足够的师与生 ,生与生的互动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崔萍 《辅导员》2010,(8):62-62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有幸成为一名科学任课教师,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活动为核心,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2.
在讲清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我按照知识的整体结构,着重从三个方面改革了表内乘法的教学。一、引导学生系统编制乘法口决。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口决先是一组一组地出现,然后一句一句地进行推导记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不利于理解口决的整体结构,不容易掌握其规律。我把乘法口决集中在一起教,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引入设计和运用得好,会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希望他们关注的教学内容上,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导入新课呢?教学中只有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文谈谈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新课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想写得好,就得让学生勤于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品味,灵活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呢?通过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阅读中引导积累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因此,要特别重视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积累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曲谱,在实际音乐活动中灵活运用。由此可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识谱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音乐识谱教学进行创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一、创设教学情境,诱发识谱兴趣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动心,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及理念不能满足当前学生需求,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注意力涣散,不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协调完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起着主体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备得再好,讲得再眉飞色舞,如果离开学生的参与,难免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从2001年3月起,我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始了“谈天说地”活动的探索,试图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寻求一条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所谓“谈天说地”,就是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演说活动,其内容不拘,形式自由。在开展“谈天说地”活动中,为了使“谈天说地”的活动不致流于闲聊和取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我采取了以下步骤。指导学生敢说。只有敢说肯说,才能锻炼说的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当众讲话,总怕讲不好丢面子,因而不敢讲。教师应以学生为友,热情引导,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协调完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起着主体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备得再好,讲得再眉飞色舞,如果离开学生的参与,难免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9.
小语教材编排了三类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第一类课文里获得了读写知识,在第二类课文里试着用这些知识,在第三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里独立运用。要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学得的读写知识,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切忌讲得过多。教师讲得多了,挤掉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教学独立阅读课文,凡是在一、二类  相似文献   

20.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比教师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兴奋得多。比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一节时,根据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