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河南12个小麦品种(系)和2个红皮小麦对照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表明:红皮小麦种子的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特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和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接种法,鉴定了供试玉米组合对茎腐病的抗性,并研究了不同抗性组合发病规律。结果表明,32个供试玉米组合中,高抗(HR)和抗(R)的组合数为0;中抗(MR)玉米组合有10C001、91055、91973、91834、92232、93565;感病(S)玉米组合有811884、凤玉854、91146;其余的都是高感(HS)玉米组合。抗病玉米杂交种发病高峰期出现在蜡熟期,比感病杂交种迟半个月左右,减产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生育期的抗虫棉通过室内饲喂棉铃虫测定抗性表现:以6个抗虫棉饲喂棉铃虫其幼虫生长发育明显比常规缓慢.都表现有一定的抗性。其中以中棉所提供的R934,R933和R1085个抗性表现最强,6个抗虫棉不同生育期对棉铃虫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各品系均表现蕾靳抗性最强.花铃期抗性显著下降.蕾期抗性表现强的3个抗虫棉在花铃期抗性虽然下降.但最终死亡率仍达100%。  相似文献   

4.
小麦叶片SOD、POD活性与白粉病抗性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18种小麦材料接种白粉菌前后叶片SOD、POD活性变化以及与白粉病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白粉菌后抗性不同的小麦叶片SOD活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叶片SOD活性与小麦白粉病抗性呈显著正相关r=0.575;叶片POD活性与小麦白粉病抗性有显著相关,接种前(0天)r=0.675,发病中期(6天)r=0.582,发病后期(12天)r=-0.708;抗性不同的小麦材料,在接种白粉菌前后叶片POD活性还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利用小麦叶片SOD和POD活性及变化进行小麦白粉病抗性材料的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灌浆期冬小麦受湿涝害胁迫时,叶片组织游离脯氨酸积累.抗湿涝害的小麦品种脯氨酸积累多,不抗湿涝害的品种脯氨酸积累少.测定叶片组织脯氨酸的含量值可作为鉴定小麦品种灌浆期对湿涝害抗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测定AK47等45个玉米新杂交组合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方法:将立枯丝核菌侵染的麦粒培养物接种到玉米植株基部由下向上的第三叶叶鞘内侧,于玉米乳熟期调查病情分级并作抗性评价,同时分析接种和未接种病菌玉米穗部性状的变化。结果:AK47等4个组合抗性表现为中抗(MR),占参试组合的8.9%;18个组合表现为感(S),占参试组合的40.0%;23个组合对纹枯病表现为高感(HS),占参试组合的51.1%。白轴玉米组合未接种穗重、粒重均以AK12最大,分别高达292.2和258.2 g,接种后穗重和粒重也以AK12最大分别为218.8和194.6 g。红轴玉米组合未接种穗重、粒重均以AK47、AK19较大,穗重分别达288.9和263.3 g,粒重分别为258.5和235.2 g;接种的穗重、粒重以AK19、 AK47较大,穗重分别达254.5和238.0 g,粒重分别为227.8和204.8 g。结论:AK47对玉米纹枯病抗性较强,且产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地方水(陆)稻品种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了近300份河北省地方水(陆)稻品种抗“三逆两病两点”的情况,结果表明,河北省水(陆)稻品种的耐寒性和耐旱性种质频率高、强度大、耐性种质占85.60%和48.62%,高耐种质占20.16%和15.52%,抗稻瘟和白叶枯病种质频率较高,为45.86.5和50.34%,但高抗种质仅占0.34%和1.03%,耐盐性、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种质频率较,为6.46%、4.51%和3.34%,且抗性强度低、耐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博爱7422小麦种子以5%、10%、20%、30%、50%和80%六种比例分别与周麦10号种子混播,其后代籽粒产量与两个品种单作相比,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以博爱7422小麦种子占30%和50%两个处理增产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对茎腐病抗性较强、产量较高的玉米杂交种,采用人工接种法研究了不同玉米杂交种对茎腐病抗病性和产量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玉米杂交种对茎腐病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杂交种3号达中抗(MR),其它均为感(S)或高感(HS);接种玉米茎腐病菌的杂交种和未接种的穗长、穗粗、行粒数、单穗重、单穗粒重和百粒重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对秃顶长度、粒行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杂交种3号的产量最高,明显高于郑单958,是较为理想的抗病高产新组合。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土表接种的方法,对145份适合于淮河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以病小穗率为指标,与株高、穗长、旗叶长和旗叶宽等农艺性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能够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的赤霉病抗性品种比较匮乏,145份材料中没有发现达到免疫和抗病水平的品系,2份达到中抗水平,46份材料表现为中感,10份材料介于中感至感病之间,87份材料表现为感病。从材料地理来源上看,仅有来自江苏的种质存在较好的抗病基因资源,而山东、安徽和河南地区的小麦品系普遍缺乏抗病性。相关性分析显示,病小穗率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极显著正相关,感病性的降低和丰产性的提高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