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及孤独感和自尊在二者关系间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小学生学校归属感正式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对730名2~6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与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父母拒绝与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启示,应该从家校社三个方面协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家庭层面,父母应为子女提供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学校层面,应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育人主导作用;在社会层面,应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尊及二者关系,为更好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4~6年级402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并注重其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3.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宁波市一级重点中学、二级重点中学、三级重点中学、职高各一所学校的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定,以了解不同类型学校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结果发现:高中教师的整体状况较好,只在躯体化、敌对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普通人群。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心理健康的整体差异显著,且与学校的社会地位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解释力显著,其中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4.
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高,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应用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34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高于男生,特别是在学校归属感总分、同伴关系和学校投入三方面,男女得分差异显著;从年级方面来看,年级升高,学校归属感却随之有下降的趋势;学校归属感总分与心理健康得分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洛阳市实验小学和孟津县送庄中心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社会支持水平和人际关系困扰状况,结果如下: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客观支持维度差异显著;中高年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困扰,学生在交谈交流、交际交友、同异性交往因子和总分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主观支持因子和支持量表的总分与人际关系量表四个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交谈交流、交际交友、同异性交往和人际关系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毛南族地区小学生①孤独感状况,探寻有效教育对策,采用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所小学34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毛南族地区小学生在是否寄宿、是否留守、性别、年级、校际等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特别关注寄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关注毛南族儿童的心理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毛南族地区小学生的归属感,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寄宿制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孤独感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寄宿制学校四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孤独感的现状与特征。方法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绵阳市2所寄宿制学校四年级学生共16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寄宿制四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2.四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总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3.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均与孤独感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孤独感与合群自我意识总分均存在较高的负相关。结论对寄宿制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其对"合群"的认识与体会,从而减少孤独体验,为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5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检验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对各因子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四个应对因子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主观幸福感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年级差异.(2)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应对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个应对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直接效应(β=0.289,P0.001),而且应对方式中介效应也显著(β=0.197,β=-0.366,P0.001),其中成熟应对方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7%,不成熟应对方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8.9%.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广西10所小学的338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通过分析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在不同性别、不同留守情况、不同年级上的分布差异,以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得出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都有可能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学生感恩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以此为提升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提供相关建议。采用中学生感戴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对29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感恩能够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2)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3)社会支持在感恩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学校要对中学生进行感恩能力的培养,帮助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并学会领悟家庭支持、教师支持及同伴支持,从而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以便更好地促进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彭娟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3):154-156
由于传统的性别规范和角色分工、城市就业市场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得在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妇女被排除在外出就业的考虑之外.在男性劳动力"缺席"的情况下,一方面,留守妇女的权利空间扩大、收入边界清晰化.另一方面,对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及自身发展都有着诸多不利影响.对留守妇女婚姻家庭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以及妇女在家中收入比重的下降,增加了她们对男性的依赖,固化了其不利地位.对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强度的增加、女性农业化限制了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活动的选择与参与、情感沟通途径的缺乏不利于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农村垃圾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最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介绍了我国农村固废排放现状、特点以及污染危害,提出了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环境问题与地方政府行为的选择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村环境问题中,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选择会出现公正性、权威性与利益的矛盾.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同时,提倡应在地方政府之外,寻找另外的出路,进行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通过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环保作用,提高地方政府和村民的环境意识等途径最终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流转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土地流转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前提下进行。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各级政府和组织必须明确条件,坚持原则,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5.
道德评价是道德控制的重要方式,科学合理的道德评价对我国农村道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出现了道德评价上的紊乱,导致农村道德失范现象明显增多,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乃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在农民中确立一个科学的道德评价标准,创建一个公正合理的道德评价体系,为农民的道德选择提供正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致力于消除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贫困仍然存在,返贫困现象还相当严重。由于制度的缺失与缺陷,农村还存在因病返贫、因教返贫、因灾返贫、因育返贫和因失返贫等问题。要缓解直至消除农村贫困和返贫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贫困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地战略,增强人力资本;扩大开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开发的紧迫性,阐述了农村职业教育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的作用,提出了转变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开展以农民培训为重点的农村成人教育和建立灵活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等策略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为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寄宿制办学模式日趋成为农村小学办学的主流模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应从五个方面加强管理: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安全管理,加强服务管理,加强育人管理,加强课余生活管理。从三个方面加大投入:增加办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按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加大救助贫困生力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