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第八个记者节过后,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沸沸扬扬的讨论过后,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围城”现象?当代记者的职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抱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才能面对记者这个职业?本文将从行外和行内两个角度对记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记者职业状况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2.
记者应是让人尊重的职业,但时不时出现的“封口费”事件,却让记者的声誉扫地,有嘲笑记者的,有鄙视记者的,更有憎恶记者的。好端端的职业怎么会被糟蹋成眼下如此的状况?是谁给了“封口费”如此滋生的土壤?细究起来,媒体和社会都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中呈现的传者的"自我言说",探究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状况的"当下"。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表现出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其中,"国家-媒体"边界关系的突破与重建、来自公众(读者)的正向反馈、以及群体内互动在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其背后的建构逻辑。但同时,一种普遍的"思想和行为的分裂"不容忽视。这种分裂导致媒体和记者"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身份尴尬,影响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给记者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4.
杨敏 《记者摇篮》2008,(3):33-34
有些记者工作多年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觉得司空见惯,缺乏新闻敏感性,缺少采访写作的激情,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记者的职业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练就一双"勤快腿"炼就一双"勤快腿",是记者适应工作的必然要求。记者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动态性的工作。每天要通  相似文献   

5.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6.
在从事记者职业之前,学中文的我对这个职业的认识仅限于字面的理解这是一个天生具有维护正义、倡导美好使命的职业,如果要称职地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具有敏锐的感觉、侦探一样的工作作风、揭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坚实的文字功底。及至由于不期而至的机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为个中一员,并在没有经过任何职业培训的前提下上岗时,才赶紧  相似文献   

7.
何昆 《新闻导刊》2007,(1):22-23
如果随意问起一名职业记者,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会这样回答:缺少新闻线索,特别是缺少能够打动人的"好"线索。  相似文献   

8.
记者,一个被光环笼罩着的职业,如今却悄然变成高危职业。为什么记者在采访时,频频遭遇暴力抗拒采访的事件,甚至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遭到威胁?  相似文献   

9.
做个好记者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的理想。但有的人吃了一辈子新闻饭,却碌碌无为,有的人则把自己的作品和名字留在了新闻史上。那么怎样才能具备一个好记者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坚守职业道德.秉持职业精神,以高洁的人品去锤炼高尚的文品.以坚实的职业精神去塑造让人敬服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0.
记者应是让人尊重的职业,但时不时出现的“封口费”事件,却让记者的声誉扫地,有嘲笑记者的,有鄙视记者的,更有憎恶记者的。好端端的职业怎么会被糟蹋成眼下如此的状况?是谁给了“封口费”如此滋生的土壤?细究起来,媒体和社会都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11.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2.
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及行业生态的总体特点如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如何影响和改变传统的调查性报道生产方式?以QQ群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如何推动调查记者群形成网络职业共同体?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学者的观察,也需要记者的思考。最近,由"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行业的第二次全国性普查,与六年前进行的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调查记者行业依然由男性主导,且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相对更高,从业经历也更加丰富;调查记者高度集中在7家传统媒体和2家新媒体机构,41%的调查记者工作地在北京,曾经籍贯最集中的"调查湘军"现象呈衰落之势;他们在择业动机、角色认知方面与首次调研结果高度相似,但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工作自主空间有所收缩、职业忠诚度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自我报告的职业满意度并未出现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新入行的调查记者和新媒体机构的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4.
校对人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一样,在职业生涯中也会遇到"职业高原"现象.校对人员的"职业高原"现象会对图书的编校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组织管理者和校对人员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克服校对人员的"职业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看一件事物,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事多年记者职业,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抱着司空见惯的心态,缺乏挖掘新闻的动力,缺少采写的激情,我们把这一毛病称作"记者的视觉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功能角度对"包公记者"现象作了分析,认为在短时期内"包公记者"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值得肯定,但从长远的眼光看、从法治国家的要求来说,"包公记者"是不值得也是不应提倡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产生的个体原因、组织原因和结构原因,并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有一段关于工匠的电视解说词:"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终一生、爱一事的耐心."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党报新闻记者该具有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笔者在本文中就此加以浅论.  相似文献   

19.
记者,就是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多被人称为"无冕之王"。也就是说,记者虽然没有被加封官衔,但是对社会作用很大、影响很大。既然是"无冕之王",既然是高尚的职业,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这个职业呢?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同时,记者是不是更应该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思想来武装头脑,努力践行"三个一切"的服务理念呢?  相似文献   

20.
李东生 《传媒》2001,(12):10-11
本人虽然作了十几年的记者,但说起记者的职业道德来,还是觉得无处下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记者的职业道德会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倒是亲身经历过的两件"小事",为笔者对时下的记者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认识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