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周红 《内江科技》2014,(4):100-101
<正>根据大牛地气田的地质特点,本文结合核磁共振测井实际资料,研究出了一整套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及识别流体性质的解释模型,解决了大牛地气田储层评价的难题。大牛地气田典型含气储层常规测井特征是自然伽马球测井值低,自然电位负异常,深浅侧向电阻率中高值呈微正差异或负差异,声波时差大,密度、中子数值低。在该气田测井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储层岩性复杂,常规测井判断储层存在一定的困难,典型的低孔低渗储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6,(2):78-80
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采阶段,由于油层水淹状况复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导致油田后期开采难度增大。通过比较后期调整井和初期油井的测井曲线特征,Z2断块水淹层的电性特征表现为自然电位基线偏移、自然伽马渐趋光滑、电阻率总体幅度降低以及声波时差增大等。考虑影响油层水淹的其它因素,比如沉积微相、含油饱和度、储层物性等,结合测井处理和解释成果,采用基于"熵权"的评价方法进行水淹层定量评价,明显提高了水淹层解释符合度,并利用水淹指数I_(fw)将水淹层分为六级。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H气田石炭系砂砾岩段地层中发现部分层段发育高伽马砂砾岩储层,其自然伽马值与泥岩自然伽马值之间差异小,若单从自然伽马曲线划分储层,易被误判为非储层,导致有效厚度减小。为了有效识别高伽马砂砾岩储层,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与常规砂砾岩储层和泥岩在自然伽马能谱曲线与电阻率曲线上的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差异,认为导致本区砂砾岩高自然伽马异常的原因是高铀引起的,而其电阻率值与常规砂砾岩无差异。在此基础上,特别是针对无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时,提出利用GR-RT交会图和Fisher判别分析法识别研究区的高伽马值储层,该方法在研究区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自然电位的成因以及自然电位曲线的某些干扰因素,着重讨论了在测井施工中所发现的问题,尤其是自然电位曲线所受干扰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结合在陕北各油田测井曲线实例,通过对比测井曲线说明,分析了环境、人为因素及仪器本身缺陷对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机理,阐述了自然电位测井工作中遇到的干扰因素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肖寒 《内江科技》2014,(5):80-81,86
<正>老油田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对重新进行储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河油田H17块储层在进行测井一次解释时,将明显的泥岩夹层、干层等划分到了油层中,存在普遍的"低阻高解"的现象。本文在分析H17块储层特征基础上,基于"岩心刻度测井"的思想,重新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解释模型,并利用深侧向电阻率和声波时差两个敏感参数建立了测井二次解释图版。经应用验证,二次解释标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以岩心分析为基础,建立了欧利坨子地区粗面岩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和计算方法,在单井裂缝参数计算基础上,结合岩相及构造影响因素,预测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确定裂缝与优质储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郭淑霞  关红梅 《内江科技》2010,31(8):110-110
鄂西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复杂,有效储层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分析不同类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入手,对该区的流体性质识别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测井识别储层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岩心、测试或试气资料,对储层的有效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龙岗构造是中国石油2006年的重要勘探成果,它包括飞仙关鲕滩储层和长兴组生物礁两套储层。本文介绍了利用测井资料准确的识别了龙岗构造飞仙关储层的方法,以及储层的划分、流体性质判别方法研究;通过这些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了储层识别和进行流体性质判别,并经过试油结果的验证,证明这些方法在龙岗地区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李兴龙 《内江科技》2011,32(12):98-98
本文介绍了小波分解与重构的基本理论,对某油田的测井信号进行小波分解,并对该测井信号进行了奇异性检测,用于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率。利用小波变换理论全面分析测井曲线的细微变化,并结合判别分析的方法进行地层压力的预测和储层识别。  相似文献   

10.
车西地区中深层普遍发育异常高压。本次研究以实测压力、测井曲线等各类基础数据为依据,明确了车西地区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详细分析了异常高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认为,异常高压有利于储层中次生孔隙的保存和产生,可将异常高压下的孔隙度变化定量划分为三个阶段,异常高压有利于储层中微裂缝的发育,压力系数的大小与微裂缝的宽度和长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1.
《内江科技》2016,(8):63-65
本文通过对郑寨子地区岩心、录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低阻油层判别图版,得出了该区的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通过实例,利用建立的储层判别模型、视自然电位计算模型与岩心、试油等动态数据对比分析,该方法适用于目标区域储层判别及其流体性质判定,为该区域进一步开发评价和增储增产,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文英 《内江科技》2010,31(2):93-93,98
本文分析了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注水开采储层水淹台物性、流体性质、电性以及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特征。储层水淹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增大;地层水电阻率在原生地层水电阻率与注入水电阻率之间变化;原油表现为分子量增高、密度增大、粘度增大的变化趋势;储层水淹后引起自然电位下基线缡移,自然电位异常幅度逐渐成小。甚至由负异常逐渐变为正异常,水淹部位的声波时差也有所增大,大多数水淹层水淹部位的感应和微电搬系列电阻率下降蛟明显;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正韵律储层中大多数水淹层都具有底部、中下部先水淹的特点,内部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影响,层内表现为项部物性差,驱油效率低,其剩余油饱和度下降相对较慢,剩余油相对富袋,层间表现为薄关剩余油相对富集,并间表现为边部井剩余油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13.
“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一个二级课题。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薄交互油气储层电磁波法、声波法和电阻率法测井正反演理论和方法,以及综合解释系统,为薄交互储层评价、地震反演和井孔之间储层追踪和描述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特别是为陆相油田勘探和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提供有效的储层评价手段。经9个参加单位50多名研究人员5年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多项有价值的重要成果,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使我国陆相薄交互储层地球物理测井理论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5,(21)
储层品质指数(RQI)是定量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宏观物性参数,能很好的反映储层孔隙曲折程度,可用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且对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产能均有重要影响,阿尔奇公式反算出的地层水电阻率称为视地层水电阻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储层含油性。本文应用RQI、视地层水电阻率结合常规测井资料、试油资料对WB油田长3储层储层流体性质进行了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储层油水层精细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孤岛油田西南稠油储层的精细储层划分与对比对采油厂的增储上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储层多层次逐级细分对比方法,将孤岛西南Ng5—6砂岩组划分为11个小层、14个沉积时间单元,并建立了研究区储层对比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厚淼  孙建孟  王敏 《内江科技》2010,31(5):29-29,90
裂缝性储层评价是当前石油工业研究的热点,测井技术作为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裂缝性储层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等特征,使得传统测井解释技术面临许多挑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介绍利用常规测井手段、成像测井手段识别裂缝的方法,并从孔隙结构、导电机理方面入手,试介绍目前常用的孔隙度模型和饱和度模型.并对其优缺点做简要评述,以期能对裂缝性储层的测井评价作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和岩石柱度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分析了A油田G区南、北产建区长10,段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储层的微观特征是导致南、北区产能差异的主导因素。因此,在A油田G区长10油层组开发的过程中,应着重根据储层产能特征的差异,选择有利的区带进行开发,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白豹油田长4+5部分井的储层特征资料,运用灰关联分析的方法求出了该储层各关键参数的灰关联度与权重系数,加权运算出了各井的综合评价因子,并对储层作出了分类评价,给出了储层的分类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页岩气储层评价技术的方法一实验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储层评价技术是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调研北美页岩气成功开发经验入手,在储层背景地质基础上,探讨了页岩储层评价技术具体方法。页岩储层评价技术可包括三个方面:(1)页岩岩性岩样分析实验,包括地球化学分析、黏土矿物定量分析和孔隙度、渗透率分析等;(2)页岩储层含气性分析实验,包括解析气与吸附气含量分析;(3)页岩测井评价,包括常规测井系列和特殊测井系列:其中页岩岩性岩样分析实验和页岩含气性分析实验是页岩储层评价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一个盲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岩芯、测井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运用储层沉积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成岩作用等相关理论,从储层低渗透宏观及微观成因方面详细总结了BZ油田致密砂岩储层的低渗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相带是决定储层物性好坏的先决条件;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好坏的主导因素;胶结作用是储层好坏的关键因素,使孔隙度、渗透率进一步变差;溶蚀作用使次生孔隙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的物性。综合研究认为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这为认清该油田储层致密原因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