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由来 一堂习作欣赏课上,一篇《我的大婆》感动了孩子们。习作写的是小作者从小跟大婆长大,有着特别深的感情。意想不到的是,去年暑假她的大婆竞得了老年痴呆症,她难受万分。  相似文献   

2.
以心换心     
很 久 以 前 ,在 一 个 村庄 里 ,有 一 位 年 轻 的 村 妇和 她 的 婆 婆 关 系 非 常 不好 。她 觉 得婆 婆一 直 都和她 作 对 ,处 处 为 难 她 。 她心 里 总 是 想 着 如 何 对 付她 的 婆婆 。 一 天 ,年 轻 的 村 妇 回到 娘 家 , 她 问 自 己 的 母亲 :“ 有 什 么 方 法 可 以 对付 我 的婆 婆吗 ?或 者 弄点不 怀 疑 。 三个 月 后 ,你 的 婆 婆 就会 有 所 变 化,那 时 你来 我 这 儿 ,我 再 给 你 加 重 药 的剂 量 ,第 一百 日,必有 效果 。 ” 年 轻 的 村妇 听 了 ,高 高 兴 兴 地 拿 着 母 亲 给 她 的 药 走 了 ,回 去 …  相似文献   

3.
五婆     
五爷年轻时没结过婚,解放后才与带着两个孩子的五婆结了婚。五婆虽然是甘肃人,可比本地人还漂亮。她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许多。一双半大不小的"黄瓜脚",比正常人的小一半,比七寸金莲大两寸,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每当五婆出现在街上时,  相似文献   

4.
几则故事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婆”变“笑婆”《禅海珍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大女儿的鞋一定没有人去买。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应该想大女儿的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该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未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相似文献   

5.
家有股事     
家有股事,这个“事”当指股市的故事,写好不易。要熟悉它,要了如指掌,像“外婆”一样对股事全身心地投八。习作用神态、语言的描写,将“外婆”从上午到下午,直至晚问的对股情的关注,从一人到证交所炒股,直至邀全家一起评议,写得绘声绘色,“外婆”的形象跃然纸上。老人炒股,作为一种消遣,他们乐在其中,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6.
女儿的外婆     
女儿的外婆是我的母亲。她今年五十七岁,中等的个儿,微胖的身材,性情开朗、幽默和善。女儿刚满三个月,母亲就急不可耐地一遍又一遍地要她叫“外婆”。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尽管目不转睛地盯着外婆的口形,可无论如何也不能响亮地叫出“外婆”两个字。母亲毫不气馁,经过双方再三努力,只见女儿小嘴一动发了一个气音,似汉语拼音字母中的“P”,母亲欣喜万分,说她会叫“婆”了。从此,她不厌其烦地教外孙女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管事婆",我们就会想到小嘴不停地说,口水满天飞,哪儿有事哪儿现身的特殊人物。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管事婆"——夏天。"管事婆"这个"美名"封给她太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8.
她叫曾婵,她的母亲智力有残疾。小时候的曾婵并不觉得自己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话少罢了。可当曾婵上了学,同学们一见到她,便大叫"疯婆的女儿来了,疯婆的女儿来了",然后就哄笑起来。莫名的委屈逼得曾婵躲进厕所里哭,却又不敢  相似文献   

9.
她叫格香。格香最初不觉得自己的母亲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但是当她上学后,同学们一见到她就会大叫,疯婆的女儿来了,疯婆的女儿来了。莫名的委屈逼得她躲进厕所哭泣。难熬的一天终于结束了,母亲一看到放学回来的她,就笑眯眯地说:"女儿,风铃好玩,你也来玩吧!"格香却伸出手,狠狠地把蓝色风铃摔在地上。母亲呆呆  相似文献   

10.
“多变婆”是我们班的正班长,说起“多变婆”的变化多端,只有你想不出来,没有她“变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塔婆是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生育众物、传承人种的大母神形象,广泛存在于哈尼族口传文学、父子联名谱系及其节庆活动之中;而女娲则是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始祖,她造人、补天、治水、置婚姻、作笙簧,创造了诸多历史功绩。但和塔婆比较,女娲虽然声名显赫,却不具备现实意义和生命力量,而且,因为经过了父权文化的精心改造,女娲形象和塔婆形象相比,缺乏真实性、原始性和兼容性。  相似文献   

12.
六一公公的老婆———六婆善良、厚道、淳朴、好客的六一公公,迅哥儿及双喜等人很喜欢他。但他的老婆,也即是六婆与老六一就不同了。话说那天双喜、阿发等人偷了老六一家的豆,且踏坏了不少的事被六婆知道后,她就追到双喜家,想去告状,无奈双喜父母均劳动未归;她又跑去阿发家,被阿发的爷爷说了几句“不要跟小孩子一个样,他们还小”的话。她听后觉得满肚子的冤屈无处诉说似的,气鼓鼓的回去了。等老六一一回到家,就跟他大吵了一顿。老六一最后说了她几句,被她顶了回来,就没再理她。这下她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你猜她怎么着,冲出门骂街去了。骂…  相似文献   

13.
大舅婆昨天给了我50元压岁钱。回老家拜年,本来我们昨天一早就约好一定不能要大舅婆的红包。大舅公年前得了一场大病。虽然说农村合作医疗给报销了一大笔钱,但遇到经济危机,舅舅一年多没有外出打工,经济拮据可想而知。妈妈说:我们不能给大舅婆添麻烦!大舅婆是我奶奶的  相似文献   

14.
星星男孩     
很久以前的冬天,一颗星星从空中掉落下来,一位樵夫在森林中找到它,这是个裹着金线斗篷的婴儿。善良的樵夫不顾家里的贫寒,带回去和妻子把他抚养长大。但这个长成后的俊美男孩却很邪恶,他欺负弱者,虐待动物。一天,村中来了个穷苦的乞丐婆,男孩带着伙伴欺侮她。当乞丐婆听说了男孩的身世后,认定星星男孩就是自己曾遗落的孩子。但男孩嫌恶她,讥讽她,不肯认她做母亲。乞丐婆离开后,男孩突然变得丑陋无比。他明白这是自己的报应,于是寻找母亲要认错,却遭到嘲笑和冷落,被他残害过的小动物更是不肯帮他。恶的法师买进一座城堡,他要…  相似文献   

15.
一碗馄饨     
那 天 ,她 跟 妈 妈又 吵 架 了 ,一 气 之下 ,她 转 身向 外跑 去 。 她 走 了 很长 时 间 , 看 到 前 面 有 个面 摊 ,这 才感 觉到 肚 子饿 了。可是 ,她 摸遍 了 身上 的口 袋 ,连 一个 硬币 也 没有 。 面 摊 的 主人 是 一 个 看 上 去 很 和 蔼的 老 婆婆 ,她 看 到她 站在 那 里 , 就问 :“ 孩子 ,你 是 不 是 要 吃 面 ? ”“ 可 是 ,可是 我 忘了 带钱 。”她 有些 不 好意 思地 回 答 。“ 没关 系,我请 你吃 。 ” 老 婆 婆 端 来 一 碗馄 饨 和一 碟小 菜 。她满 怀 感 激 ,刚 吃 了 几口 , 眼 泪 就 掉 了 下来 , 纷…  相似文献   

16.
二婆[第一稿]叶影二婆老了,整天在门前的路上走来走去,伤心地叹息。她想起自己现在的处境,想起当年的情形,更加难过,只有叹息而已。儿媳的儿媳讨厌她,骂她“老糊涂”。二婆用双眼看看家门,又发出叹息声。曾孙小石头感冒发烧进了医院,一家子都守在那儿。  相似文献   

17.
她叫格香,母亲是个弱智。格香从来就不觉得自己的母亲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除了话少之外。当她上了学,同学们一见到她,便大叫疯婆的女儿来了,疯婆的女儿来了,然后就哄笑起来。莫名的委屈逼得她躲进厕所里哭,却又不敢发出声音。难熬的一天终于结束了,母亲一看到刚放学回来的她,笑眯眯地说:"女儿,风铃好玩,你也来玩吧!"格香如一枚欲燃的鞭炮。她伸出手,狠狠地把蓝色的风铃摔在地上。母亲呆呆地望着她,眼里噙满了泪水,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拾起地上的风铃。  相似文献   

18.
积极地生活     
有一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靠卖布鞋为生,小女儿靠卖雨伞为生。晴天的时候,想到小女儿不能卖出雨伞,她伤心落泪;雨天的时候,想到大女儿不能卖出布鞋,她还是伤心落泪。人们于是叫她“哭婆”。有一天,来了一个小和尚,听完老婆婆的故事,开导说:“像你这样多好啊!晴天的时候,大  相似文献   

19.
懒巫婆指挥美餐跳进嘴里让她吃,真会享受啊,但这点儿享受她还嫌不够呢……懒lǎn巫wū婆pó虽suī懒lǎn,却què也yě有yǒu高gāo明míng的de巫wū术shù,谁shéi让ràng人rén家ji@也yě是shì巫wū婆pó呢ne。懒lǎn巫wū婆pó和hé忙máng巫wū婆pó是shì好hǎo邻lín居jū,平píng常cháng她tā总zǒng是shì依yī赖lài忙máng巫wū婆pó,但dàn当dāng忙máng巫wū婆pó忙máng得de四sì脚jiǎo朝cháo天tiān,懒lǎn巫wū婆pó就jiù指zhǐ望w@ng不bú上shàng她tā了le。懒lǎn巫wū婆pó懒lǎn得de煮zhǔ饭fàn,懒lǎn得de收shō…  相似文献   

20.
谢素盆 《考试周刊》2014,(11):44-44
<正>习作难,难于上青天。一听要写作文,多数学生就会抓耳挠腮,眉头紧皱,不是无从下笔,就是望题兴叹。习作就像一只老虎,狠狠地抓伤学生的心,也揪住老师的心,让师生谈写色变。究其原因,论其何故,几经学者论述,也有老师深究,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所谓各有其说。我认为,要有文,首先得有语。叶圣陶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释"语文"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其中的"文本于语"就简明地说明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学生在动笔习作之前,先打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