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投石问路 老李的故事要从1992年说起。当时.他的一个同事买了张股票认购证.不久便中了“第一百货”的新股。由于并不清楚股票上市会怎样.出于谨慎的考虑,老李的那位同事想着早点落袋为安.便开价9000元.问老李要不要这张认购证。“我抱着搏一记的心态,就动心了。大不了输点钱,凡事图个新鲜。在确定这张认购证转让时能重新过户后,我便花钱买下了.”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员李宝德的故事》在北京日报周末版和京郊日报刊出后,编辑部接到了许多读者的电话和来信,李宝德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有一位读者说,在他的心目中.焦裕禄式的人物早已走进久远的历史,没想到今天在我们周围仍然有李宝德这样焦裕禄式的人物。李宝德故事的采写前后经历了三个多月,期间我和同事李波数次前往他生前工作过的德厚化工集团及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乡党委宣传部,采访与他生前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实事求是地说,年龄和生活阅历已使我们俩人情感上不再脆弱,也不那么容易被打动,但此次采访场面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要…  相似文献   

3.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部队档案员。最初,我是从接手过来的那一大堆档案书刊中了解到我党我军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切领悟到周总理关于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和江总书记“我们一定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谆谆教诲的深刻涵义。记得前任老李曾针对我“打退堂鼓”的思想说过一段话。他说:“革命军队就象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档案工作者可能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如果你、我、他都不愿充当这个零件,那这机器还要不要正常运转!”他的这番话对我来说份量很重,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一次“淬火”和升华。我在十四年中曾因工…  相似文献   

5.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6.
我与505征文     
505胜过“偏方”今年春季,我原在部队的一位老战友老李,从咸阳来看我,见面后,却使我大吃一惊。几年不见,人变得胖了,也精神多了。我几乎不敢相认了。他在部队时,胃病比我还严重,1.75米的个头,却瘦得只有120多斤,因此大家都叫他“李排骨”。我问他的缘由,他说是用一个“偏方”。我问什么“偏方?”他却解开了衣扣。让我瞧。咳!原来是只505神功元气袋。说实在的,我一直对它没有产生兴趣。但老李的变化使我信服了这神袋子。  相似文献   

7.
彭严 《新闻爱好者》2006,(4S):29-29
新闻专题是一个电视台不可或缺的节目。我在电视台专题部工作了将近4年的时间,通过对广大观众的收视调查以及采编体会,我发现故事化的新闻专题节目最受观众欢迎。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单纯讲故事的方式符合观众轻松欣赏的要求,而且观众对故事的喜爱是永恒的。所以许多专题节目我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制作的,效果非常好。我认为,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写稿多年,大大小小获过十几次奖。翻开那些获奖的稿件,我发现我的获奖稿全是自认为很不起眼的“基层小稿”。96年我还在军校念书的时候,我采访过学员队一位在生活上挺抠门的学员。这位学员家住在山东农村,考上军校后他很节俭,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后来大家发现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给了青海省一位贫困山区的少年,而那年他爷爷生病住不起院,家里欠债几千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学习尖子”。采访完后,我写了篇通讯《抠门的张建幸》,当时我认为这篇稿子题材不是什么大的题材,也没有在意。未想到这篇不足1000…  相似文献   

9.
最大财富     
小浩 《出版参考》2007,(11):18-18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一名男子在海滩漫步,他想: 如果我有一辆新车该多幸福: 如果我有一座大房子该多幸福: 如果我有一份好工作该多幸福: 如果我有一个完美的妻子该多幸福。  相似文献   

10.
赵钊 《新闻传播》2005,(9):38-38
人生难得有知音。我和正一在黑龙江日报社共事多年,曾多次编发过他的新闻作品,还不明切磋新闻理论的学习心得,也可算是臭(xiu)味相投吧。这一点,我在为他的《鼓翼集》所写的序中曾提到过。既然说过,干嘛旧话重提?皆因这位老弟,虽有敬老之心,却无惜老之念,  相似文献   

11.
耿光 《记者摇篮》2006,(6):41-41
我创作的儿童连环画故事《小猪呼噜噜》从1988年起,发表在我省出版的《好孩子画报》上,至2005年底,已历时18年,共200余期。作品深受小读者和家长的欢迎,先后获得过国家级奖四次,省级奖三次。“从生活中提取快乐,把快乐送给读者”,这就是我写作的初衷。在这近20年的创作过程中,我的心中始终像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一样,是充满快乐的。味道浓的童话来自身边主人公呼噜噜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猪。他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他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但细细想来又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读者看到他的故事,就会想起我们身边和家庭中,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在一个监狱里,一名患有哮喘病的囚犯因难以忍受狱友吸烟的习惯而数次要求换囚室,但一直没得到应允。他在那里几乎无法呼吸.非常痛苦。一名妇女知道这件事后想帮助他,就打电话给一家报社的编辑,问他是否可以写点什么。那位编辑回答:“等那人死时再给我打电话。”  相似文献   

13.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无论从年龄、学识还是种种其它原因,由我写这篇东西都是极不合适的。不仅仅因为李仁臣同志是我们的老总(我们大家都习惯称他老李而不叫官衔李总,这应该算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优良传统吧),也不仅仅因为老李是我复旦的学长(比我高了许多届),更因为他的文字功底与人生经历都比  相似文献   

14.
陈重博 《出版参考》2006,(11):49-50
投石问路 老李的故事要从1992年说起.当时,他的一个同事买了张股票认购证,不久便中了"第一百货"的新股.由于并不清楚股票上市会怎样,出于谨慎的考虑,老李的那位同事想着早点落袋为安,便开价9000元,问老李要不要这张认购证."  相似文献   

15.
杨驰原 《传媒》2015,(1):24-25
“我是个记者,但不是好记者,也讲不出好故事,但我愿以《传媒》为阵地,对‘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做好宣传报道,为‘好记者讲好故事’点赞”.这是笔者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组织者的表态,现在笔者的表态落到了实处,“好记者讲好故事”专题如期制作出来了,审稿过程中,再次被这些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动,感动之余,连点三赞.  相似文献   

16.
先讲一个趣闻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 “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 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  相似文献   

17.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8.
梁衡 《今传媒》2005,(8X):57-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文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9.
和有些通讯员朋友一样,刚开始搞新闻时,我总是偷偷地写,偷偷地往外寄,做“贼”似的,结果投出的稿件十有八九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后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写好稿件后让别人看看,对你有好处。我试着去做,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我在生产会议上听说张店油田产油建设中有一个项目节约投资100万,感到素材不错,急忙去采访,当时负责人不在,听他的同事说是改了两条管线。稿子写好后,我让几位同事看,有一位无意中说:这么巧,刚好是100万吗?我一听有道理,又去找从现场回来的项目负责人询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相似文献   

20.
老李     
老李 《出版参考》2005,(9):12-12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