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2.
关于"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几种有关"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的观点进行评述,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补语的主语,它是介词"把"的宾语,和介词"把"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  相似文献   

3.
〈五〉介词词组介词在句子中起介绍作用,它可以把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或其它类名词化了的词,介绍给动词.介词和它介绍的对象组成介宾词组,(它介绍的对象叫介词宾语)在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介词词组一般只能作状语或补语.古汉语最常见的介词是"以"和"于(于)".介词"以"和它的宾语一起修饰谓语,说明动作的条件、凭借.例如:  相似文献   

4.
对文言中“战于长勺”、“裹以惟幕”、“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一类句子,人们惯常释作“状语后置”。《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全国三十八所重点中学教师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讲到“文言句式”时,也把上述现象归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并作如下解释: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而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因  相似文献   

5.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等词及词组介绍给谓语的词。汉语中的介词大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但又不同于动词。介词不是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介词与其被介绍的词语组成介宾结构。介宾结构一般单独在谓语前作状语或谓语后作补语,也可以和别的词语结合,以充当句子的成分。部分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可以前置。  相似文献   

6.
“补语”和“状语后置”的位置都在谓语后面,因而容易混淆。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①句中介词结构“于长勺”补充说明“战”的地点,作补语。②句中“王”后面省了介词“于”,“王”活用作动词“称王”,“关中”作“王”的补语,补充说明称王的范围。③句中介词结构“以尉首”补充  相似文献   

7.
陈星 《文教资料》2009,(20):35-37
本文分析了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出现在句首、句中作状语及在谓语后作补语的不同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的辨析.句首状语与句中状语的不同主要是说话人心理视点的不同.而状语位置与补语位置的意义差别在于状语位置表达的意义为:从某一方面对动作行为加以限定、描写:补语位置则表示动作行为或动作行为致使事物最后到达的处所、方向、对象、结果、目的等.本文还试图从认知模式的角度对这一结构组成的相关句式作出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对文言中“战于长勺”,“裹以惟幕”,“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一类句子,人们惯常释作“状语后置”,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全国三十八所重点中学教师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讲到“文言句式”时.也把上述现象归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并作如下解释: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而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因此人们称它为“状语后置”。  相似文献   

9.
由感观动词做后置词的介词框架短语介词+x+后置词继承了介词短语的基本句法和语义功能。其中,做句首修饰语、句中状语和插入语的介词框架是否可以移位受介词宾语语义指向的影响;做定语和宾语的介词框架非常少见。  相似文献   

10.
<正>être是系词,主语通过它和表语连接起来;de作为介词,可以引导状语如"sortez d’ici"、也可引导名词补语如"le livre de Pierre"、还可以引导主语的表语如"主语+être de+表语"的结构。就表语成分的词性而言,可以是名词,数词、不定式、代词、形容词、介词结构等,但de引导主语表语的结构用法中,我们发现"主语+être de"常接名词、数词和动词不定式表示一系列不同的意义,这篇文章主要是对"être  相似文献   

11.
动词不定式是由不定式符号to+动词原形构成的一种非谓语动词结构。有些动词不定式也可不带to。动词不定式在句中可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补语或状语。不定式仍保留动词的某些特性,可以有自己的宾语或状语。动词不定式和它后面的宾语或状语一起构成的短语,叫作不定  相似文献   

12.
首先,可以从各自的定义来区分。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用来介绍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标准、条件、时间、处所、原因、对象等等。而连词是连接词、词  相似文献   

13.
1 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但用法各不相同。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是语气词,兼有指代作用,含有“在那儿”之意。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焉”用如形容词词尾,与“然”相当。③“微波入焉”。“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作用,含有“于是”的意思。④“如乐作焉”。“焉”语助词,表决定语气。2 三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提前。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状语在动词前,而古汉语则有状语放在动词后边。例: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有那么一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即介词结构对动词谓语起修饰或补充作用。《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在谈到这种现象时说:“介词结构,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做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后做补语,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现象。”介词  相似文献   

15.
文中对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做了介绍和分析,提出可以将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进一步分析为"介词+疑问代词"的兼词("从何处""从哪里")。  相似文献   

16.
汉语教材对词组、"结构"是这样称谓的:"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于虎')"(王力<古代汉语>第455页);"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王力<古代汉语>第361页);"(五)关于介词结构的位置……一般地说,以‘为'与'组成的介宾结构以前置为常,(朱星<古代汉语>第148页)"‘于'作介词,组成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后作状语或补语,多数用作补语."(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古代汉语>第168页)"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第469页1现代汉语早已把词组、"结构"改称短语,可古代汉语这样的称谓一直不变,而且不统一,造成古今汉语的称谓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秦振良 《新读写》2012,(1):45-48
1.介词“于”的辨析 在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出现的“于”,用法只限于介词,“于”和它后面的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因此,对中学生来说,“于”的辨析不在用法,而在作用和意义。确认方法如下: (1)“于”在动词后,介绍的是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或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在”、“到”、“向”等。  相似文献   

18.
以"走西口"等短语为例,根据生成语法功能范畴假设,"V_(不及物)+NP"的生成可以实现为由方位范畴扩展轻动词引进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并指派处所宾语的题元角色。现代汉语中,"动词+介词短语"的划分存在争议,有些学者将"动词+介词"分析为动介复合词;有些学者则将介词短语或介词分析为补语,并将"动词+介词短语"分析为"动+补+宾"的形式。受"V_(不及物)+NP"的生成机制启发,将"在、向、到"等介词分析为轻动词的语音实现形式,并将其设定为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范畴,同时,通过致使范畴和时体范畴来测试方位范畴的句法位置。  相似文献   

19.
补语是补充说明动词的,其位置是放在动词之后。副词、数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可以充当补语,这种情况与现代汉语是大体相同的,但古代汉语主要以介词短语和兼词作补语,其中尤以“于”字介词短语作补语的情况最为常见。这里所归纳的是九个带补语的叙述句型。本文绝大多数例句采自现行的统编中学语文课本,故不再注出处,不妥之处希望同行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现将各句型逐个析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